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幼儿园资源 > 教学论文 > 综合性论文 > 正文

支持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来源:幼教网 2018-09-23 10:50:03

说两句

支持孩子过自己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并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教育观念和策略,如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统一,让课程重返生活世界等等。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生活”到底是谁的生活?究竟是教育者的还是孩子的?进一步说,是孩子自己想过的生活还是成人要他们过的生活?

  在参观美国3所儿童博物馆和5所幼儿园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西方文化的浸润下,教育者的选择无一例外都是“支持孩子过他们自己想过的生活”。

  支持孩子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教育者首先就要“去成人化”,重回童年,化身为孩子,思考孩子喜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芝加哥儿童博物馆设计之初,请了大量的科学家来参与设计。这个举动本身并无新意,但让人不断回味的是设计团队要求每个科学家都要回答的问题是“你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什么”。设计团队认为,科学家现在的思考是成人的角度,大都是乏味的,回答这个问题才能真正挖掘出那些让科学家受益的并且孩子喜欢的活动。在这种设计思路的指引下,芝加哥博物馆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孩子的游戏天堂。孩子在其中可以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木工、水管工、加油站、修水渠、考古挖化石、超市购物等等。最让人惊奇的是有一个fort馆,支持孩子干一些在家不允许干的“坏事”,如把家搞乱、扯下床单搭帐篷、躲进橱柜捉迷藏等等。孩子的这些常常被禁止的行为,在芝加哥博物馆,都是被支持的。究其原因,不外乎他们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孩子过他们自己喜欢过的生活。

  无独有偶,我们在芭芭拉?维克教育中心也感受到了这种思路。在每个班级门外的教师照片下面,都是教师对童年生活的一种难忘回忆。有的老师写的是6岁的时候全家出去旅游时搭的帐篷被风吹走了,有的老师写的是5岁时收养了一只宠物兴奋得彻夜难眠……看着这些充满童真的表述,我一直在想:时刻铭记童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否也是实现尊重儿童、接近学前教育本质的一种有效途径?答案是肯定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想起童年的感动,可能就会主动引起或寻找让孩子感动的教育;如果我们想起童年的苦恼,可能就会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宽容,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简单片面的评价。现在很多问题的症结都在于,我们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忘记了去探寻它到底是什么。

  支持孩子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关键在于给孩子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避免过度的干涉和限制。在克里斯多夫教育中心,我们全程观察了一位老师支持孩子独自处理事情的过程。该男孩在美术活动中碰倒了装颜料的瓶子,满满一瓶颜料全被洒在了桌子上。下意识地,我们马上就有了上去帮忙擦干净的意识。但老师用眼神阻止了大家。她只是微笑着对孩子陈述事实:“瓶子倒了,颜料洒出来了。”孩子赶紧抽桌子上的纸巾来对颜料进行“围追堵截”。但颜料流淌的速度快,孩子抽纸的速度慢,眼看着就要流到地上去了,真的是要把地毯弄脏了!好在孩子在最后关头成功地用纸堵住了颜料。围观者终于松了口气。这时候,另外一位老师要带领孩子去户外活动了,其他孩子都在陆陆续续地向外走。这个孩子呢?仍然在擦桌子,老师一点也没催促,只是站在旁边看着。8分钟过去了,在孩子擦了四遍之后,桌子终于干净了。通常,我们更倾向于让孩子来适应外在的制度,这个时候,可能会由保育员来擦桌子,孩子赶紧去参加户外活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以孩子的活动为主,外在的要求少之又少。再比如,不用脱鞋,也没有集体盟洗,孩子有需要可以随时去。

  在这方面,近北蒙台梭利学校更为典型。他们为孩子提供了3个半小时的工作时间,全由孩子自己决定干什么。一位孩子从选水果、切水果开始,再到做沙拉,请别人吃沙拉,和朋友边吃沙拉边聊天,整整一个上午就这样悠闲地度过,没有任何老师来打扰他。这样的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孩子生活的尊重,因为这都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表现了老师对孩子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在尝试、行动、思考中增长生活的能力。

  支持孩子过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还需要教师站在孩子身边静静地观察、记录,支持孩子的个性化发展。生活的特性之一在于个人性,每个人的生活都沿着不同的轨迹发展,孩子亦是如此。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教师们提到,孩子是“殊途同归”的,应该为孩子提供多元化的支持。这从他们的学习档案中可见一斑。学习档案的第一页是孩子的自主表达。根据孩子不同的表达,老师们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一位叫伊莲娜的小姑娘在档案首页提到她最近去了纽约。第二页上方教师就提到了如下问题:你在纽约看到了什么?作为回应,伊莲娜在这个问题下面画上了自由女神像。老师接着在第三页上方提问:哇!你观赏完自由女神像后,又做了什么?伊利娜在下面画了略显复杂的图案,说“坐了小船”  ……整整一本学习档案,完全是老师和伊莲娜关于纽约旅行的一次宽泛的讨论。

  另外一位小朋友麦克则在首页告诉老师,他参加了一个庆祝仪式。老师在第二页问:仪式结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麦克说他们去跳舞了。老师在第三页接着问:你最喜欢跳什么舞……当我们翻阅这些档案时,可以充分感受到每个孩子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审视生活的视角。是的,这不是一群孩子,而是一个个的孩子,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的生活。

  芝加哥实验学校的这个观念渗透到许多方面。在这个学校的l~3年级,语文、数学等科目都没有统一的教材。他们提供很多教材,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但是要保证所有孩子都能达到应有的发展。“殊途同归”,目的在于让孩子过有个人意义和价值的生活。但我们当前更多地注重了“同归”,每个孩子生活的个人意义也就被消解了。

  孩子想过的生活还是成人要孩子过的生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践上的改革要远远大于理论上的梳理。我们一直倡导要“关注幼儿主体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们往往缺乏对于幼儿的观察与分析,很多时候我们急于介入,总是想尽快解决孩子们遇到的问题,无形中就忽略了孩子们究竟想要什么。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