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1 10:31:47
培养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几点尝试
色彩是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关键要素之一,没有了色彩,幼儿就难以将自己眼中的美丽世界表现出来。可以说,色彩的运用是一切美术活动的基础。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的美术作品中往往存在着概念化和模式化的色彩;幼儿在涂色时喜欢用一种颜色;选择颜色时随意性很强,想到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
为此,我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色彩感知规律和本班幼儿色彩运用情况,初步尝试色彩教学,力图让幼儿通过观察、欣赏、实践、评价等方式感知色彩,不断提升幼儿的色彩运用能力。
一、带领幼儿观察和感知大自然中的色彩
幼儿生活在五彩缤纷的色彩世界中,幼儿能分辨客观事物之间的色彩差异,并注意它们在不同环境下所产生的变化,这是幼儿感知世界的基础,也是他们学习用色彩进行表现的前提。为了让幼儿正确感知色彩以及色彩间的变化,我常常把大自然当成课堂,带领幼儿在大自然中充分感知色彩。
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带着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引导幼儿用心观察春天里的各种颜色。如我会问幼儿:春天到了,小草和小树都有哪些变化?幼儿会说他们发现了绿色。我进一步追问这些绿色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去寻找。幼儿马上发现树叶和草地的绿色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嫩嫩的绿,有的是耀眼的绿。又如,早晨锻炼时,太阳照在身上暧洋洋的。我就问幼儿: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幼儿说是红色的。午饭后,带领幼儿散步,我又问他们太阳的颜色。幼儿发现太阳很刺眼,像白色。离园的时候,我再一次让幼儿观察太阳的颜色,幼儿发现太阳又变成了黄黄的颜色。再如,幼儿非常喜欢春天五颜六色的鲜花,我就问:看了这些花有什么感觉?幼儿回答:“红色的花很暖和,黄色的花很柔和,白色的花有些冷……”
在不经意的观察中,这些原始的色彩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他们逐渐理解了物体的颜色是有深浅、有变化的。如春天的草地是浅绿色的,夏天的草地是深绿色的,到了秋天草地又变成了枯黄色;太阳的颜色会随着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发生变化;高兴时的脸色和生气时的脸色也是不同的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感知,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色彩更加感兴趣,而且非常敏感,他们能够捕捉事物之间微妙的色彩变化,从而逐渐理解颜色的渐变和过渡。
二、帮助幼儿感知色彩的基本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早期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种活动在进入校园以后却逐渐消失了。幼儿在绘画中对颜色的运用尚处于“花哨色彩”时期,他们能辨认红、黄、蓝、绿等基本色,绘画时却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兴趣来选择色彩,尤其喜欢选用单一的颜色填充,而不考虑用色后的效果,作品缺乏层次感和想象力。
结合幼儿用色的特点,在幼儿涂色时,我常鼓励他们在选用三原色的基础上,大胆选择多种颜色作画,避免生活中固定的颜色框架束缚幼儿的想象力,着重强调创造的重要性。在具体操作中,我最初允许幼儿一种物体选用一种颜色,接着引导幼儿尝试将每种物体用线条分割后涂上不同的颜色,让他们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之后,我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用混合色、渐变色、主色调,将个体情感展现在画面上,突出他们认识的多样性,积累粗浅的用色经验。
如画“向日葵”时,我先让幼儿通过观赏名画发现向日葵的色彩是黄色系列的,而且,画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黄色,使得整个画面色彩协调,富有美感。在之后的涂色环节,我引导幼儿用黄色统一画面,形成主色调,再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创造富有个性的画面。又如,在“玩色”活动中,幼儿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新的颜色。借此契机,我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色彩的变化,帮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感知色彩的丰富多样。
三、组织幼儿欣赏名画作品,丰富色彩语言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的知觉能力,还需要一定的欣赏技巧。名画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它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审美规律,在构图、色彩、形式等方面均表现得较为完美,具有教师范画所不可替代的功用。通过名画欣赏活动,我们可以挖掘作品的美感价值,让幼儿学会新颖别致、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手法,感知和学习丰富的色彩语言,从而拓展幼儿色彩运用的空间。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