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1 10:16:14
幼儿美术作品的内涵
我将挑选的作品和班级教师展开讨论。我先请陈老师介绍我看不懂的作品1。陈老师一看到这幅作品,便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该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陈老师说:"这是轩轩的作品,当时他画完我们也觉得奇怪,根本看不懂,我就问他画的什么,他说:'这是数字的家,1234想出去玩,但是他们被关在家里出不来,后来,他们出来了,去找数字9,数字9也被爸爸妈妈关在家里,他们救不出数字9,只好走了,后来,1234也被关起来了,123被关在一个地方,4被关在一个地方,他们这次跑不出去了。'这是孩子当时的解释。这个孩子经常画这样的画,还有几张,都是这种格子的、方框的,里面是数字、字母,有时还有字。"
我觉得很好奇,感觉这一定和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追问道:"那这个孩子爸妈对孩子平时的教育是什么状态,了解过没有?"
陈老师:"因为孩子平时不活泼,总是很安静地坐着,画画的内容表达也很奇怪,所以我也和他的父母交流过。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很早就开始让他认识数字、拼音和汉字,还学钢琴,孩子根本没有玩的时间,他现在认识的字比班上其他孩子要多很多。我们也和孩子父母说这样对孩子不适宜,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但他的爸妈一致认为孩子需要早期培养,而且他们很为儿子认识很多字自豪。交流几次,但效果不明显。孩子自己也说天天要写数字,认字,爸妈不带他出去玩,他想玩。"
我指着画说:"他的画面中几乎没有别的东西出现,他就和被关起来的数字、字母、汉字一样,孤单、枯燥、无助,所以他表达的是想被救出去,但没有成功,最后都被关起来了。孩子情感上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游戏生活的向往被硬生生地折断了。画面最中间还有一个同样被关起来的小人,在9的下面,34的后面,这么大的画面,就出现这么一个小小的人,被挤在画的最中间,很突出的位置,却很不起眼,多像小孩子自己啊,看似被父母包围着、宠着,其实却微不足道,他的愿望、情感都被漠视。"
陈老师非常赞同地点了点头,又指着作品2说:
"这是我们开展'我和动物做朋友'的主题,我带孩子们去观察咱们园的小鸡和小兔子,回班之后孩子们根据他们观察的动物画的。洋洋说她很喜欢小鸡,就画了这幅画,名字叫'我和小鸡做朋友'。这孩子在班里是比较自由、不受约束的,她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还有一点就是,她画画从来不用笔勾外形,都是直接拿油画棒画,非常自信洒脱。她对小鸡满满的爱都跃然纸上了。"
我说:"在孩子的眼中,小鸡和她是平等的,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小鸡画的和她一样高,就是要表达对小鸡的喜欢,真正感觉她和小鸡是好朋友。她在小鸡中间,伸展着双臂,像是和小鸡在玩游戏,多么开心的画面。她画的小鸡虽然看上去不像,但有神似之处。她和小鸡占了整幅画面,感觉她完全沉浸在和小鸡做朋友的喜悦中。草地寥寥几笔却很生动,还有在人物、小鸡、草地画法上的自信与洒脱,整个画面都透着孩子的自信和对小鸡满满的喜爱。"
从这次教研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陈老师对幼儿作品表达内容表述得很详细、生动。从她的表述中,我们感受到老师对幼儿的关注,对儿童个性的了解,以及通过儿童作品对幼儿进行的个性化教育。本次教研活动由我引发,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做了非常积极的回应,并主动表达了自己的很多想法和做法。我反思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是教师熟悉的、关注的也是她渴望表达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点,让教师能够成为教研中的积极参与者与发起者,是微教研的关键。在这段教研中,我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也激发了教师教研的欲望。
挖掘潜藏点把握微教研方向
微教研的切入点常常是个性化的问题,而在切入并解决个性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却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其背后共性的问题,这种潜藏在个性问题背后的共性问题,往往会成为教研的方向。
我们如何欣赏儿童美术作品
我指着同在桌子上的作品3和4问:"陈老师,看了前两幅作品,再看这两幅,你有什么感受?"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