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1 10:11:45
解析幼儿绘画中的模仿行为
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尤其在绘画活动的初始阶段。他们在绘画时努力实现自己的模仿愿望,通过模仿掌握新的绘画经验,逐步实现绘画技能的提高。但幼儿的模仿不是消极被动的,幼儿灵活选择模仿对象,创意讲述模仿的形象,根据自己的现阶段水平进行模仿,并用语言进行补充说明,能在模仿时加入自己的想法,逐步实现个人创造。因此,模仿中的幼儿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解析幼儿的模仿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
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特点的模仿行为。
小班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模仿的需求和过程。同为模仿行为,但动机和需求都是不同的。小年龄幼儿多因为喜欢而进行模仿,并且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思维过程不能离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行动,也需要通过语言完成思维和动作的协调。
比如,小班的澄澄说自己在画棒棒糖,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轩轩看看澄澄画的棒棒糖,高兴地嘀咕着:“我也会画棒棒糖!”然后,她用一只手按住纸,另一只手捏着油画棒费力地画着,画完也呵呵地笑了。
再如,小班老师在黑板上画出长长的线表示下大雨,边画边说:“下大雨了。”接着,又画出许多短短的线,边画边说:“小雨是一滴一滴的。”刚开始,扬扬抬头看着黑板,小心地画着一条条短短的线。突然,他看到旁边的萧萧画了许多杂乱的线,于是也跟着画起来,边画边说:“下雨了,下雨了。”
轩轩看到同伴画棒棒糖,自己也要画,多半是受到了棒棒糖的吸引。扬扬模仿同伴画杂乱的线也是如此。幼儿进行模仿的真正意义是满足自己的愉悦需求。轩轩在模仿前,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模仿需求,而扬扬的语言表达是在模仿的过程中。他们的自言自语都表现了思维过程,并通过外化的语言来指导动作,保证思维、语言和动作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从中体验着满足感。
中班偏好对模仿对象进行语言加工。中班幼儿,特别是在中班初期,容易出现“说”比“画”多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绘画技能水平之间存在差异造成的。
比如,中班“我设计的汽车”活动中,同桌的四位小朋友画的汽车尾部都出现了虚线。涛涛说:“这是汽车的尾气飘到了天上。”美美说:“我的汽车漏油了。”其他两个小朋友则分别说自己的车有特殊功能,看见地上的灰尘多了,就能自动洒水;而且他们的车在线里开,特别遵守交通规则。
我们不要盲目地判断谁模仿了谁,评价谁的绘画技能水平更高。因为中班幼儿仍停留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虽画前知道自己想画些什么,但是由于绘画技能的制约,不能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模仿,他们虽然没有准确画出心中的形象,但通过创意讲述,他们体验着自我实现的喜悦和得意,并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理解和支持。这样的模仿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自信。
大班幼儿能够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大班幼儿的理智感增强,愿意思考,喜欢创造,在绘画中能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
比如,绘画活动开始后,动动很快拿起笔画出了一个小朋友的身体,坐在旁边的笑笑看着动动的画,也画了相同形状的身体。只是过了几分钟,动动画了两手上举的小朋友,而笑笑画了一个一只手向上举,另一只手叉腰的小朋友。
笑笑的模仿不再是单纯照搬,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这说明笑笑的自我意识正在发展,她希望通过与别人有一点不一样,从而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再如,大班的北北看着杉杉画画,突然站起来把手高高举起,告诉老师:“老师,他画了一个跟我一样的滑板车,他是照我的画的。”老师来到他们面前,还没来得及开口问,北北再一次声明:“老师,彬彬的滑板车是照我的画的。”而杉杉则用手把自己画的滑板车捂住,不让老师和北北看。
到了大班阶段,幼儿的绘画水平开始出现了很大差异,对于模仿行为也产生了不同的态度。杉杉因为技能不足而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能让杉杉掌握新的经验,获得技能的提高,但他并不想让别人关注自己为弥补弱点而做出的努力,一方面说明他自信心不足,比较内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模仿需求更多倾向于自我实现,而非与同伴进行人际分享。被模仿的北北之所以连连向老师“告状”,是因为自己努力创造的“不一样”被他人的模仿消解了。他对他人模仿自己的反感情绪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引导。
建议
在模仿中,幼儿经历学习,获得成长。对待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模仿行为,教师在教育引导上要突出四个“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