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0 13:21:10
基于一则大班数学教学活动的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着以不同方式存在的各种数学信息。在教育回归生活的大趋势下,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也成为幼儿数学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由于活动素材选择和环节设置不当,教师在一些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忽略了数学本身的价值。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才能定位好“生活化”,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呢?本文拟以大班数学教学活动“整理货架”为例,厘清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教师的教育实践提供借鉴。
一、案例呈现
目标:理解食品保质期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运用数学经验学会推算保质期。
过程:
教师准备了各类食品约35件,包括茶叶、咖啡、酸奶、巧克力、饼干等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把每件食品的生产日期、到期日期(或保质期)的字体放大,书写在白纸上,粘在外包装盒或玻璃瓶上。
第一环节“整理过期食品”,旨在帮助幼儿梳理出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简单方法。教师首先让幼儿回忆已有的关于保质期的经验,理解保质期对于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之后明确当天的日期,让幼儿“帮助超市整理货架”,自由选择和判断,找出已经过期的食品并把它们放在“过期食品台”;继而让幼儿共同检查,与同伴分享自己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方法;最后引导幼儿确定到期日期在今日之前的食品就是已经过期不能食用的食品,并当场放入垃圾桶。
第二环节“整理在5天内即将过期的食品”,旨在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判断哪些食品在5天内即将过期,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首先引导幼儿回忆超市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常用的处理方式——打折促销;然后提出整理5天内即将过期食品的要求,在以问答方式明确幼儿理解“5天内即将过期”的含义之后,让幼儿自由观察、判断和选择,将符合要求的食品放在“打折柜台”,此时教师在左右墙面上各提供本月日历一份,供有需要的幼儿参考;最后师幼共同检查所选物品是否都是5天内即将过期的食品,出现争议时以日历为判断标准,总结、分享判断的方法。
第三环节“哪杯牛奶应该先喝”,旨在引导幼儿运用已经梳理出的经验判断离保质期近的日期。教师出示两瓶捆绑销售的牛奶,让幼儿对两瓶牛奶的保质期进行观察和讨论,说说哪瓶牛奶应该先喝及其原因,最后总结保质期的相关知识及其意义。
二、分析与建议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能让幼儿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教育理念。“整理货架”这一案例体现出自然的“生活化”,不喧宾夺主,不矫揉造作。在整个活动中,幼儿一直保持着参与的积极性,兴趣盎然而又水到渠成地学习和巩固了保质期的相关经验。
(一)活动目标生活化
要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活动目标生活化是首要的,即活动目标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活动目标生活化并不等同于以生活技能的培养为活动目标,更不等同于可以忽略数学的本质特征,而是要侧重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整理货架”的活动蕴含了对日期的理解、认读和表征(其中包括生产日期、到期日期和保质期),涉及5以内的推算、“5天以内”数学含义的理解及加法、数数和数序的概念,并包含了比较大小、判断时间先后等经验。执教教师在活动结束后的反思中指出,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超市购物、日历、日期、数序、比较大小等相关经验,然而如何引导幼儿将这些分散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融入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从而实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是活动设计的难点。幼儿能够且应该“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理解保质期的含义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围绕“保质期”这一核心概念设立了“梳理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简单方法”“运用已有数学经验判断哪些食品在5天内过期”“判断离保质期近的日期”三个分目标,这三个目标环环相扣,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幼儿已有经验是什么”“幼儿是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是大部分幼教工作者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要思考的问题。然而,“幼儿哪些经验应该提升”“哪些经验应予以纠正”,却不是被普遍提及的。在案例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提问:“超市对快过期的食品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对于幼儿“把日期改一下”的答案,教师果断给予了否定,并予以纠正,因为幼儿受到强化而习得的经验理应符合社会规范。
(二)活动过程生活化
为达成生活化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从环节设置、情景创设、材料提供等方面着力,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恰如其分地体现生活化。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