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0 10:35:29
四、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的实施办法
为了有效地发挥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的价值,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科学地分组;建立操作常规;有区别地指导和重视合作操作。
(一)科学分组是前提
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进行科学的分组。首先教师应对全班幼儿进行充分地观察,综合评定每位幼儿感知数学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心理素质等。然后根据操作的任务、操作的内容和实际的需要,以让每一个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为原则,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对全班的幼儿进行灵活地分组。应该指出的是,每一种分组形式不应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操作活动的具体需要作动态地分组和改变。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组合,幼儿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扮演哪一种角色,幼儿都是在尽力参与,谋求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实践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的。同时,经常变换组成形式来完成不同的任务,既可使幼儿保持新鲜感,又可让他们得以和班级中不同的伙伴合作,获取不同的合作经验。
(二)建立常规是保障
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的采用目的,一是为了充分发挥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是促进幼儿有效地合作,提高幼儿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是加强对幼儿操作活动的个别化指导。实现上述三个目标的前提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小组操作常规,才能保障小组操作活动的顺序进行,完成操作的任务。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的常规应包括:小组组合的常规、小组操作的常规、小组交流的常规和小组合作的常规等。常规应是在尊重幼儿的基础上建立的,应是师幼共同讨论的结果。常规一旦建立,应要求幼儿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遵守,以使幼儿养成即使在没有教师现场指导下自己也能顺利操作的习惯。
(三)区别指导是关键
依不同的建立标准,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是多样的,组成各小组操作形式的内在结构也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各小组操作形式的不同,采取有区别的指导策略,充分发挥各操作小组内在要素的潜能,优化内在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组操作活动在幼儿感知数学过程中的功能。如,对于合作式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应使组内的成员明确共同的操作任务,引导他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操作目标;对于平衡式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在保证幼儿各自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的前提下,应引导组内的幼儿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使成员之间的操作经验能得到有效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对于同质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主要应采用分层教学和分类指导的办法,促进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幼儿获得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发展;对于异质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和相互的帮助,让每个幼儿在组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应有的发展;对于自由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在尊重幼儿自由选择组别的前提下,应注意个别幼儿盲目的从众和表面的热闹,应引导幼儿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于半自由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应处理好限制和自由之间的关系,在确保幼儿完成操作任务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幼儿选择的自由和操作的自由;对于封闭小组操作形式的指导,教师也应明确,操作是幼儿自己的操作,发挥幼儿在操作中的主体地位应始终摆在指导操作应遵循的第一原则。
(四)合作操作是根本
在多样化的数学小组操作形式中,合作操作、共同完成操作任务是一项根本性的目标。为此,教师首先要为每个小组确定共同奋斗的操作目标,其次要让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幼儿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显才能,尤其要选好各组的组长。鸟无头不飞,没有组长的指挥,小组操作只是形式上的凑合,幼儿或盲行盲动,或迟疑不动,无合作可言。再次要给小组活动足够的时间,并在时间上提出要求,以保证操作任务的按时完成。最后,也是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幼儿合作的技巧。这些技巧包括:如何根据各自的能力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合作角色;如何完成各自的任务:在别人需要时如何帮助;如何共同解决遇到的难题;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等。实践证明,有效的合作可以提高小组操作的效率,使幼儿不仅获得对数学的深刻感知,而且能促进幼儿合作素养的提高。
有效的组织形式能提高幼儿操作的效益,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不同的经验,同时使幼儿的操作活动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手段。从操作的组织形式上看,幼儿数学小组操作形式是介于集体操作和个别化操作之间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体现教学个别化的数学操作组织形式,实现这种操作形式的价值有赖于教师对其价值的正确认识,有赖于教师掌握其使用的条件,有赖于教师科学地划分其类型,并实施科学的指导。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类型研究”(编号:2011一YB一324)研究成果之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