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0 10:28:13
1.室内外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丰富的环境能刺激幼儿的感知,对幼儿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分析、设计幼儿数学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与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4]在班级整体环境的设计与装饰上,教师要考虑外观、功能上的搭配、分区,并为幼儿进入问题情境、解决问题提供背景和活动支持。如我们经常会看到园内色彩交替的栏杆、墙壁上的天气情况记录、走廊里不同等分的图形、楼梯上按自然序列排列不断增大的数字、游戏区前的插牌记录等,这些都是隐性的数学教育,有利于幼儿随时随地感知数学的存在。
2.自然类材料的创设和利用。大自然、大社会是取之不尽的活教材。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让孩子感到亲切的生活中的数学材料。如大自然的树叶、石子、贝壳等就是天然的计数、分类的好材料;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等的天然工具。另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废旧材料,如火柴棒、毛线、布条、豆子、废旧盒子、塑料空瓶等,利用这些材料可进行自然测量、规律排序、图形感知等数学活动。
3.区域活动的情景创设和利用。学习性区域活动是目前课程实施中较为重要的一种组织方式。在区域活动中,一般包含两类材料:一种是成品教玩具,即专门为幼儿接触与学习数学而设计的教玩具,如几何板、分类盒、数字串珠、套筒、排序卡等;另一种是自制材料或半成品材料,如纽扣、纸杯、花片、扑克牌、瓶盖等。区角活动中的数学材料更多是依靠教师自制的,这些大量的目的明确、内容丰富、低结构高开放的材料起到了支持幼儿个别化学习的作用。
4.角色游戏的情境创设和利用。在社会性游戏中渗透数学教育,能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例如,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给物品标价,融合点数、加减、统计等有关数学概念;加工厂游戏中,可引导幼儿进行装饰,以融合规律排序的数学概念;表演游戏中的节奏谱、舞谱设计,同样也蕴含了空间方位、数量认知等有关数学概念。正是这些富有吸引力的游戏让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态度。
5.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和利用。结合日常生活,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常规性的记录,从而既渗透一些数学方面的知识,又激发幼儿关注周围生活的热情。可以从每天的气温记录(表现形式有条形统计图、散点图)、出勤统计、自然角的植物生长记录、喝水记录、换牙记录等开始,组织幼儿感知时间、温度、长度、数量变化,进行概率、统计、推理等教学活动。这些记录方法的运用,一方面能使幼儿从数据的处理中更直观、深刻地理解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总之,学科化和生活化的融合之道,需要教师在专门的数学教育课程和非正规的数学学习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三、从各领域的内隐机理出发渗透数学点,促进数学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因此教师在考虑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同时,还要适当考虑数学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之间的平衡与统整。领域间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在数学领域中渗透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二是在其他学科领域中渗透数学教育内容。在其他学科中,数学通常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出现,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灵活的教育机智。但在不同的教材中,数学点的可融合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筛选、提炼、重组、改造和设计。
综上所述,整合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数学观,它以其过程展开中的丰富多彩而昭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吻合了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标志着未来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方向。它使数学教育不再仅仅指向数学本身的价值,而更关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多元价值,意在用超越学科的眼光去看待数学,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包容与对话,从而赋予数学教育更为丰富的内涵。数学地生活、数学地思维、数学地成长,这是幼儿园阶段数学学习的最佳途径与核心价值。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