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20 10:24:16
指向数学目标,引发幼儿的数学思考
数学活动是围绕数学的目标展开的,生活化的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的题材时,也应注意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和情境的合理性,否则就可能导致幼儿的思维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
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生活化和吸引幼儿的兴趣,开展数学活动之前用华丽的照片或冗长的故事铺垫,但往往这些照片或故事与数学目标没有直接关系,或者与目标相去甚远。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序数概念,教师选取了小动物排队进游乐园的情境,帮助幼儿结合生活中排队的场景来理解先后顺序,以及所处的序列位置。但是在情境铺设的时候,教师却把时间和注意力放在了小动物进游乐场时应该怎么进,用什么姿势,甚至让每个人模仿一下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等等。显然,这与本次活动的数学目标就相差有些远了。
虽然年龄小的幼儿更容易接受一些与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化的任务,但情境的作用在于吸引幼儿注意力,将幼儿带入数学问题之中。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幼儿从情境中抽离出来,引发幼儿的数学思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为了学习数学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从生活化情境中提炼出数学才是"数学生活化"的归宿。
将正式课堂活动与非正式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如辨别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颜色及空间方位;班里幼儿的多少、高矮及每天的出勤率;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的规律等。要做到"数学生活化",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发现这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内容和适宜幼儿探索和体验的数学概念。有研究指出,影响幼儿数学认知发展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数学活动的频率。因此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的契机,来帮助幼儿增加和积累与数学相关的知识经验。
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包括正式的课堂活动和非正式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教师在正式课堂活动之外,应从幼儿的一日生活人手,提取数学教育的素材,抓住时机开展随机的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产生兴趣,并逐步建构数学概念。比如,进餐时教师可让幼儿体验对应:一个小朋友有一个盘子、一把勺、两个碗,如果发现小朋友和餐具正好一一对应,那就说明进餐人数与餐具是一样多的;吃水果和点心环节,可请幼儿从颜色、形状、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并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述。
将数学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融合
幼儿对各个领域内容的学习并非割裂的,各领域内容本身也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数学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应该将数学与幼儿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内容相融合。事实上,幼儿在与各种材料、同伴及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会进行自发的、持续不断的数学探究,
例如,美术活动中涉及形状、模式、大小、量、对称等数学概念。如,我的项链要用多少颗珠子?我的生日蛋糕上要粘4支蜡烛。你做了多少棵树?这里树多还是花多?我需要一张大纸来画出我的家庭。这根线太短了,不能绕我的脑袋一周。我的房子是用一个正方形和三角形制作出来的……
再如阅读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与时间、形状相关的情境,甚至可以通过故事中重复性的语言模式来预测故事情节,辨别比较图书中相同和不同的要素等。甚至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演唱、表演数数歌,或者感受节奏模式等。
总之,数学生活化是借助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明白数学概念的本质,从而帮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