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7 17:45:58
幼儿园科学探索活动形式化问题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逐步转变了只重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灌输式的学习方法,采用了动手操作、记录、讨论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但是教师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否恰当?讨论和记录的效果是否引起幼儿更善于思考和概括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经验?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幼儿是否越来越热爱学习?文中例举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活动背后反映出一些教师对《规程》、《纲要》的精神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教学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
选择的教材内容偏难
教育需要改革、创新,但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教材中仍不乏优秀的内容。创新并不是一味追求标新立异,关键是要适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学内容不在于新与旧,或者有无“看头”,重要的是适宜。适宜的标准是:不仅满足于教的需要,还要满足于“学”的需要。只有当“教”的内容与“学”的需要达到和谐统一,才能称为好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发展不同,对《纲要》精神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存在对教材内容选择偏难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观摩活动,教师更是挖空心思找别人没上过的内容。比如有一次大班的科学探索观摩活动,教师选择探索《自由落体》的速度问题,提供了沙包、纸团、积塑、积木、毛线等物体让幼儿探索。幼儿同时拿两样物体举高后同时放下,观察哪种物体速度快先着地。因为这关系到物体的质量、重量、体积的大小等问题,提供的材料品种既多又大小不一,落地距离短,幼儿自己操作自己观察又不方便,根本看不清什么物体先着地。教师硬是要求幼儿说出这些物体落地速度的顺序,幼儿只好乱猜。教师很着急,于是只好填鸭式地教给幼儿知识,幼儿仍然是一头雾水。分析一下原因,不难看出是活动内容的选择偏难,它满足于教师“标新立异”的需要,但它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幼儿不能接受的,不能满足幼儿“学”的兴趣和需要。
提材料的适应性问题
科学探索活动应该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特别是小班需要入手一份操作的材料,每样材料的数目不一定和班里幼儿的人数相等,但每个幼儿都应该有足够的、在探究物体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如在探索物体的沉浮时每个小组有一大盆水就可以了,幼儿合用一盆水可能会使不同的材料之间、不同幼儿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作用。但沉浮的东西应该比较多,可以供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这样才能使每个幼儿有充分尝试的机会,达到经验的概括。中大班幼儿可以2到3人一组合作探究,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但是提供材料时教师要注意选择安全、无毒、无害的材料。
科学探究的材料除了一些必要的精密工具和仪器外,更多的应该是身边易得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为幼儿提供与水、沙、石、泥、面、颜料、纸、木、塑料、铁、布等材料相互作用与条件,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比如在大班科学探索观摩活动《乌鸦喝水》中,教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了四个小口径的烧杯,全班36位幼儿教师要准备144个小口径的烧杯,还要装水、分盘,准备其他材料,中间还需要六位教师的帮忙。试问平时上课你是怎么准备的?谁可能天天来帮忙?这种观摩活动的可学性在哪里?活动前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参与收集、准备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活动中的小口径烧杯完全可以换成幼儿自带的小可乐瓶,幼儿可以自己找同伴协商、调整两个相同的可乐瓶就可以了,或者2到3人一组合作探究;活动前教师指导幼儿自己制作刻度、自己装水,活动中指导幼儿自己换水(或倒出材料重新装水)。这样的科学教育不仅能使幼儿通过操作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还能让幼儿学会勤俭,学会珍惜和利用资源,能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科学技术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真正地热爱科学;还能让幼儿学会创造,体验到创造能使简单的材料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地乐于探究、乐于学习、乐于创造。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