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7 16:55:04
策略三:“在快乐中发展”——兴趣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应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但并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课题都去研究。孩子受其年龄限制,他们的兴趣点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关注兴趣的同时,教师应考虑孩子的即时兴趣是否与其终身发展需要相一致。
案例3:大班科学区里的生成活动——制作陀螺
在我班的科学区里,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会旋转的玩具。其中陀螺是幼儿最喜欢的玩具,在课间孩子常聚在一起进行“陀螺大比拼”——比一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那我们来制作陀螺吧!”有一个小朋友提议到。“好啊!好啊!”其他幼儿纷纷响应。我想这正是让幼儿了解陀螺特性的契机,就组织了制作陀螺的活动。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采用普通绘画图纸画方案图,用目测的方法寻找中心点,然后把牙签或吸管插进去。有的幼儿做完陀螺后开始试转,结果发现有的转不起来,有的转不久。于是我马上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成功了吗?为什么?通过讨论,幼儿找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为第二次制作打下了基础。本次活动让幼儿感知到了有关平衡、重心的概念,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次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孩子的兴趣点,在生成活动的同时,解决了预设中的诸多问题,例如怎么找平衡点、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等等。这个活动是在生成中解决预设问题的成功案例。
策略四:“以不变应万变”——抓住契机,及时生成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平时观察到的孩子的发展水平、年龄特点,以及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制定的,我们也知道计划要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发现教学契机,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改变。当然,改变与调整也是有依据的:根据实际,发现当前的事比原先的计划对小朋友更有利,孩子也更感兴趣,这也就是教育契机,这样的教育也更能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与民主。
案例4:玩沙变玩水
这天,按活动计划,是带小朋友去沙池玩沙的。沈老师带着小朋友往沙池走,路上小朋友却围着嬉水池停了下来。雨后的嬉水池里树叶漂浮在上面,真好看。这时,调皮的裘健捡起池边的小石子丢到了池里,只听见“扑通”一声,小石子沉了下去。杨时雨问:“老师,为什么树叶飘在水上面,石头不见了?”好多小朋友也问了起来。小樱说:“我知道!我知道!因为树叶轻,石头重!”沈老师没有说对和错,微笑着说:“那我们回到教室,收集一些轻的东西和重的东西,放在水盆里做个实验,看看小樱说的对不对!”小朋友连忙说:“好啊!好啊!”大家兴致勃勃地往教室走,继续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预设和生成两者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他们之间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一对并蒂姐妹花。在具体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有时教师从预设活动开始,在活动过程中,因为幼儿对某一方面感兴趣,而生成了新的活动;有时幼儿生成活动的一些内容,又可以成为教师下一步预设活动的来源。
而且,预设和生成是交错进行、不可分割的。预设的活动可以留有生成的空间,运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孩子生成的空间,新生成的活动,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时,也可以安排一些提升经验的预设活动,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有机联系,螺旋式提高。
“预设”和“生成”是互相融合的过程,是课程整合与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积极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生气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这从客观上和主观上来看都需要我们教师追求高技巧,使我们在面对幼儿产生的各种情况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引导——或放大,追问深入,或搁置,委婉拒绝;或缩小,迂回突破。有的放矢地将其引向精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