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7 14:47:31
关注幼儿的前科学概念
为什么孩子们"出尔反尔"呢?是健忘吗?显然不是,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幼儿的前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
幼儿不是一张白纸,他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看到了各种现象,获得了各种认识和经验,形成了各种观念,加上他们的思考,建立起了最初的科学概念。建构主义认为,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些简单、零碎的信息。幼儿有自己解释、分析有关现象和事物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并不一定正确和科学,维果斯基称之为前科学概念。
孩子建立起的前科学概念虽然不够精确,甚至是曲解,但具有很强的顽固性。我们经常会注意到,即使在教学之后,即使幼儿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也获得了一些客观、鲜活的依据,依然难以改变自己的认识。就像话题中的孩子们,明知道米粉和面粉存在着很大区别,他们还是习惯性地称之为面粉。
于是,有的老师会说:"对呀,我们知道孩子的前科学概念不准确、不严谨,所以我们想组织正规的科学活动来帮助孩子们形成科学概念呀!"
就像话题中的曾老师,看到孩子们连面粉和米粉都分不清楚,直接就生成了新的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们区分面粉、米粉、豆粉,帮助孩子掌握更"科学"的概念。应该说,我们可以肯定老师顺应幼儿的兴趣、生成课程的做法。这样的想法很单纯、美好,只是方向出现了偏差。方向不对,努力就白费!
为什么方向不对?
针对不同食物的粉末进行对比,了解食物种类和结构的不同,感受食物之间的异同,原本无可厚非。但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掌握"面粉"和"米粉"的概念上,其实没有太大必要。幼儿的科学概念一般比较宽泛和笼统。他们的一个概念罩可能包含好多意思,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也许他们的"面粉"概念里就包含了所有像面粉一样的东西,所以孩子们把食物磨碎后的粉末状态都不加区分地叫做"面粉"。我们应该理解,因为这就是典型的前科学概念阶段的表现。
同时,如前所述,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和隐蔽性,幼儿似乎很难打破自己原有的"理论"。假如硬要让幼儿理解真正的"科学概念",必然是强迫幼儿被动接受,运用灌输的方式让幼儿获得"科学概念",这会使幼儿的科学学习再次回到学科取向的窠臼。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叫面粉还是叫米粉,并不需要去较真!
石磨区是一个很新颖的区域,核心价值在于能帮助幼儿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感受石磨工具的作用、观察食物在外形和结构上的前后变化、了解石磨可以把食物加工成粉或浆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收集、投放更多、更充足的食物材料,让幼儿操作和观察,感受食物的变化过程,了解半成品材料的特点,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遭遇的问题生成新的教育活动,比如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不同食物的磨碎方式、饮食卫生与安全、食物在人体内经历的消化过程等。这类活动的目标更指向帮助幼儿建构核心科学概念,相信这样的生成活动会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也会产生理想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对事物共同特征的简单概括,是在知觉、动作、符号等较低层次进行的概括。他们形成的观念和对事物的解释仍然是比较具体的,属于前科学概念状态。中国教育科学院的刘占兰研究员曾经表示,幼儿不可能真正掌握科学概念。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与足够的耐心,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和表达科学的概念与现象;也允许幼儿出现错误、有所反复,等待他们的理解与发现。这样才能为他们后期形成科学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