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7 14:12:14
让幼儿绘画教学回归童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篇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艺术领域的指导要点中要求:“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又在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然而,一线教学中仍然有范画临摹、让幼儿画“成人画”、以技能为主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绘画教学的问题存在,忽视了幼儿与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呼吁回归童心的幼儿绘画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包括承认幼儿的绘画能力和特点,活动目标从幼儿发展出发,符合幼儿发展阶段特点,以及幼儿在活动参与中的主体地位,还强调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表达,强调幼儿的个性发展。
本文选用了一反一正两个案例,帮助我们发现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并找到回归童心的幼儿绘画教学方向。
案例1 画天安门
这是一个大班的美术活动,在国庆节主题下,由于老师在上一个教学活动中对国庆节和国家进行了介绍,所以这个美术活动便直接引入了我们祖国首都的象征建筑——天安门。老师饶有兴趣地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天安门吗?”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去过,少数几个孩子有印象。老师便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几张天安门的照片,接着提问:“你们看,这就是天安门,你们看到天安门上有什么?”然后引导孩子们观察到了柱子、灯笼、桥洞等。最后老师呈现出一幅在向日葵摇曳着的背景下的天安门的简笔画,便开始了“绘画教学”。
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一张和幼儿一样的纸张,问“我们应该从上往下画还是从下往上画?”孩子们无语。“老师觉得应该从上往下画。”
“我们先来画天安门的屋顶。”老师边画边说,“大家要注意布局,第一笔一定要画在画面中央。” “屋顶要画得直直的。”
老师在画纸中央画了一条又黑又直的直线,孩子们一边仔细研究着老师的笔迹,一边努力画出像老师那样又黑又直的直线。这个时候,我注意到有的孩子只顾着画直了,而把“屋顶”画到了纸张的偏下部分;有的孩子小手肌肉控制力较差,越想画直越画得歪歪扭扭。
“下面我们来画屋檐,给屋顶画两撇小胡子。”……“我们刚才讲到天安门底下还有桥洞,大家把桥洞画上。再给天安门装上小灯笼,最后自己装饰一下。”就在老师一笔一划的教学过程中,孩子们艰难地把天安门的轮廓画完了。 当然,由于第一笔造成的误差导致后面有的孩子把天安门画走了形,有的画不下桥洞。并且,在最后自己自由装饰的环节,大部分孩子傻了眼。
评析
这节美术活动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不陌生,在私下跟老师们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其实觉得孩子们根本画不出来,但是课程标准要求了,便硬着头皮也要让孩子画出那么一幅“符合标准”的画。这样老师也累,孩子也受罪。美好而单纯的幼儿园教育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其实,老师们的出发点是有偏颇的。美术教学活动的主旨不是要孩子们画出一幅“符合标准”的画,不是为了培养画匠,而是为了让孩子快乐,着眼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这类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将学前美术教育活动局限于机械性的画画,没有了美,也没有了儿童。
第一,“儿童精神”的缺失,忽视了幼儿本身具有的绘画能力和发展潜力。老师们经常说“孩子们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他们画不出来。”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低估或高估了幼儿的水平。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大班孩子的绘画能力基本处于图示期,他们完全有能力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对于陌生的事物也能够进行平面的勾勒。然而从老师对孩子画线条的要求来看,教师又高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素质,因为线能不能画直、能不能画在画纸中央这样的要求完全是靠幼儿的生理因素决定的。这个时期幼儿的小手肌肉控制力发展并不高,对平面空间的概念也不是特别明确,有的孩子甚至都不会拿笔,有的孩子分不清一个矩形哪个是长边哪个是短边。所以我们既要照顾到孩子们的稚嫩,更要承认孩子们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