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7 14:00:44
浅析绘画活动中范画的取舍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在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此条例一出,立刻引起千层浪,教师们开始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大胆而自主地绘画,不再提供范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幼儿的画面很糟糕,没有构图意识、没有色彩概念、没有绘画技能的提升,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点状分布,以及幼儿意犹未尽的语言陪衬,幼儿所表达的都在语言上,在一幅画里看不到内容、看不清线索、看不出美感。
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们还在犹豫和争论:绘画活动是不是需要范画?对此,大家都各抒己见,在取与合之间,激烈对峙着。有的声音认为范画会束缚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认为,其实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下面就我的实践经验谈谈我对范画利用的看法。
阶梯一:年龄决定内容
因为幼儿年龄的特点,她们尚未具有独立的创造能力,没有范画对幼儿来说作画确实有困难,导致作品内容贫乏,幼儿也因此对绘画产生厌倦,表现在绘画过程中出现“老师,我不会”等情况。美术活动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来考虑是否提供完整范画或半成品范画,并提倡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多重画面的范例。
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思维、想象、绘画能力还比较弱,可以提供一些完整范画让他们模仿,帮助幼儿积累关于绘画的经验,让幼儿了解、欣赏不同的作画方式,在欣赏、学习、运用的基础上触发绘画的激情,学习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练习和运用,在模仿的基础上再来想象和创造。例如在《小鸡》绘画活动中,老师给幼儿讲述作品的内容,并问大家:“会不会画?”很多幼儿说:“不会。”这时,教师可利用完整范画,让幼儿观察完小鸡的基本特征,并亲自示范小鸡的重点画法,让孩子先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再通过多媒体给幼儿欣赏不同动态、不同角度、不同场景的小鸡作品,开阔幼儿的视野,鼓励幼儿能够在更广阔的思路中表达自己心中的小鸡,避免绘画的局限性。
对中、大班幼儿则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范画或者想象性的范画,重点让幼儿看到作品中所需要运用的技能,并通过锻炼,才能内化为幼儿自己的操作能力,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运用和表现,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幼儿去创新、创作。如《手掌树》绘画活动中,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手造型,请幼儿作为设计师对手进行设计,有的幼儿认为手可以变一棵树。老师接着问大家:“可以变成什么样的树呢?”有人建议在手指上画不同形状的树叶,有人建议把它画成柳树,老师又用手添画了树,其他人又有了不同的建议……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这幅画既丰富又漂亮,而且具有故事性。最后,老师建议每个人设计一幅属于自己的手形想象画。
此外,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绘画水平上也会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差异提供材料,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欣赏各种作品、各种绘画方式,为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和经验。
阶梯二:内容决定方法
在绘画活动时,教师的引导起到了重要咱勺作用,怎样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教师提出绘画的主题和要求后,就面临着示范的问题了:不做示范,幼儿无所下手;出示示范,幼儿就开始依样画葫芦,那么幼儿的想象力可能就会受限制,出示范画的时机变得尤为重要。但怎么出示,何时出示,我觉得还可以根据绘画的内容来决定。
例如命题画《我的好朋友们》,“好朋友”这个命题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针对这个活动,在幼儿绘画时,我并没有提前出示范画,反而是在讲解清楚具体的要求后,就让幼儿开始自由作画。课间时,我把一些大致成型的幼儿作品拿出来请大家欣赏,并要求幼儿说出“你认为这幅画好在哪里?在哪些方面改进一下会更好?"这是讲评时经常进行的一项活动。幼儿们已经学会采用欣赏和建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我喜欢他画的人物,如果再画大一点会更好。”“我喜欢他画的那个人在踢皮球,如果再给小朋友腿画弯曲和穿上漂亮的衣服会更好看。”……同伴间的范画是幼儿之间相互学习和比较的好形式,特别是当大家养成使用一种正向的、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的时候,同伴之间对于作品的评价也变得具体、多元。通过分享同伴间的范画,可以扩展幼儿自身的经验,同时建构出新的创新,而且更可能促进幼儿在最近发展区的发展,长期坚持能够培养幼儿的分享能力以及个体的绘画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