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4 14:22:04
针对语言教学活动的建议。
基于以上各种语言活动的价值,针对调查数据,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组织讲故事课时,教师最好在讲第二遍故事时出示教具。有很多教师认为,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可以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所以有56.3%的讲故事教案显示教师在讲第一遍故事时就出示教具。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些教师的考虑是对的,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确实有利于帮助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但是我们还要想到,组织幼儿在没有可视材料帮助下听故事,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发展、语言理解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是独特的,而且幼儿这些能力的发展也是必须的。所以,为了既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语言理解和想象能力,又让教具起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作用,我建议教师讲第一遍故事时不要出示教具,在讲第二遍故事时可以出示教具。
第二,要在幼儿多次听故事,并且十分熟悉故事后再对幼儿提出复述故事的要求。从选材角度讲,有很多故事并不适合让幼儿复述,只有那些语言优美、文学性强、重复句多的故事,才适合让幼儿复述。如经典故事中的《拔萝卜》、《萝卜回来了》等。从教学过程角度讲,讲故事课的重点在于教师的讲,对幼儿比较多地进行“信息输人”,而不是让幼儿讲,让幼儿进行“信息输出”。这种“信息输入”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极具意义,他们只有接收到各种词汇、句子多了,并且真正掌握它们,头脑中的词库、句库才能丰富,才能灵活地运用它们,为自己的语言表达服务。但是从调查数据我们看到,讲故事课中有占29.2%的教案显示教师在当堂课上要求幼儿复述故事,有15.6%的教案显示教师要求幼儿表演故事,有9.4%的教案显示教师让幼儿续编故事。这里的“复述”、“表演”、“续编”都属于“信息输出”,因为幼儿的“信息输入”还不充分,其“信息输出”必然是低质量的。所以在现实观摩课中我们看到,因为教师要求幼儿听故事后马上复述故事,而幼儿此时对故事还没有很好掌握,他们经常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讲故事,把故事讲得极其不完整,词汇、意境大打折扣,语言质量大大降低,完全没有文学性可言。
第三,教学过程要充分。从上边数据我们看到,有51%的教案显示,在一节讲故事课上教师只讲一遍故事,在教诗歌方面,有35.2%的教案显示教师教一遍诗歌,在绘本教学中,70%的教案显示教师只讲一遍绘本。这些数据明确地告诉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不充分。也就是说,教师“教”的意识过于淡漠。教学教学,教在前,学在后。只有教师教得到位了、充分了,幼儿才有可能学到位、学到手(当然,幼儿在很多时候是在主动学习,那是另一个话题,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幼儿的“信息输入”环节,这个环节做充分了,幼儿的“信息整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希望教师在以后上课时,如果是讲故事课至少讲三遍故事,如果是教诗歌课至少教三遍诗歌。为了避免让幼儿有单调、机械的重复感觉,教师在每一次讲故事或教诗歌时,其方法、形式等方面应有差异。如果是绘本教学至少讲两遍绘本。
第四,要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让
幼儿有大量感知、复习的机会。幼儿阶段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们幼教界的共识。因此,教师每天组织幼儿上课的时间就非常有限,经常是一天只上一节课,小班的时长是10~15分钟,大班也才30分钟左右,况且不可能每天都安排语言课,最多每周两节语言课。从另一个角度看,语言课中教过的故事、诗歌等内容幼儿没有机会复习、练习,这不符合学习的规律;而看图讲述、绘本等教学形式则需要幼儿上课之前对相应内容有提前感知,缺少了提前感知,上课时的效果会打折扣。欲解决这几个问题都需要教师注意利用幼儿课下时间,为语言课做铺垫或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具体做法是:教师教幼儿新故事或新诗歌之后,把故事或诗歌录下来(或从网上下载),经常在生活环节或活动区游戏时间播放,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待幼儿对故事非常熟悉了,再引导他们利用饭前等零散时间复述故事。看图讲述活动前,教师把将要讲述的图片挂在班里,供幼儿仔细观察和议论。绘本活动前,教师要把相应的绘本投放在图书区,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翻看,提前感知画面内容和画面衔接表达的故事情节,使集体教学的效率更高。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