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3 15:25:14
"素养教育"产生之背景及实施策略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界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有关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针对中小学课程、教科书的研发工作得到积极推进。究其原因是苏联于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事件让美国十分震惊。美国政府于1958年迅速颁布《国防教育法》,并启动了规模超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这就是著名的"结构主义教育改革"。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各国也纷纷颁布了各自的课程核心标准、纲要、指引之类的文件(DepartmentforEducation,UK,2013、FinnishNational BoardofEducation,2004、MinistryofEducation,New Zealand,2007、u.s.DepartmentofEducation,2010等),其中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合作、独立自主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统称为素养教育,其中独立自主能力尤其强调"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拟从未来学视角出发,分析为什么21世纪初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会特别强调学生"素养"的培养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相关研究和看法,然后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例,提供一些建议,希望对改革传统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二、未来社会的特质对学习者的影响
为什么21世纪初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背景从根本上讲是受未来社会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影响。未来社会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1.快速的:当前,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速。譬如,从英文词汇量增长来看,目前英文词汇量大约有50多万,这个数字是莎士比亚时代(16世纪60年代)的5倍,新的词汇还在不断增加;第一代手机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07年出现了智能手机,2011年出现了运用智能手机发展出的社交平台(比如微信),2013年开始出现大量APP软件,手机功能快速多元化;新的科技成果每两年就会增长1倍;以前博士生念的课程,现在本科生在念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孩子如何面对各种压力?学校教育中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是什么意思?家长要求学校利用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是否能有效帮助孩子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面对这么多要学的东西,学习者只能放弃一些日常的活动,每天孜孜以求,然而,这样就能面对快速发展的未来社会吗?
2.大量的:全球每天出版的报刊数不胜数。纽约时报每周的信息量可能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电视、广播、计算机、报刊等途径获得各种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学习的内容仍被限制在学校提供的书本上,学生能获得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吗?学生应如何在大量信息中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境争的:过去个体的发展通常是循序渐进的,完成学业,开始工作,跟着上司、师父、学长慢慢学,慢慢地发展与晋升。未来则可能是20多岁的人与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的人共同工作,在不断的创新要求下,面对的竞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孩子未来的竞争者不仅仅是同龄人,甚至不仅仅是人类,还可能是机器人。2016年Google发展出来的AlphaGo在与高段棋手的较量中取胜了。有学者预测,至2023年左右,1000美金的计算机,其运算能力就可能超越人类的运算能力。机器人可能会抢人类的饭碗,很多人可能会失业,学生如何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
4.未知的:因为前面所分析的未来社会所具有的快速、竞争特质,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的。全球气候变暖会如何发展,应如何应对机器人取代人类个体工作的情况,哪些工作会消失,哪些工作会兴起?我们如何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目前可能还"不存在"的工作?老师、家长、学生该如何面对"学习"这件事?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