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3 10:56:00
案例4
1.场景:将案例3设置的桥移至草地上。
2.观察对象:同上。
3.幼儿运动行为:
活动前,我引导孩子观察“桥”搬到了什么位置,进而引导孩子说说如果从“桥”上不小心摔到草地上会不会疼?孩子们的答案是“不疼,妈妈说草地妈妈软软的,可以打滚。” “很好,所以小朋友们可以放心地过桥了。而且老师也会在旁边保护你。”
大多数孩子双手持平向前走,动作自然、协调。之前紧张的孩子也放松了很多,除了眼睛不离“桥”之外,其他的小动作没有了,动作较放松、协调。极个别孩子仍需要老师作保护状。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同样的“桥”设置的场地不同之后,孩子们的运动行为有了变化。原本情绪紧张、担心摔倒的孩子在确认即使摔倒也不疼的结果后放松了很多,动作也较之前协调了很多。在创设小班运动区环境上,我们应考虑场地的安全舒适性,草地、防护软垫等较为理想。
案例5
1.场景:将两张高35厘米,宽21厘米的板凳及小木桩组合成的桥。
2.观察对象:小班上学期幼儿。
3.幼儿运动行为:
活动前,我将小木桩比喻成“正在睡觉的大灰狼”,以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跨过“大灰狼”时几乎都表露出紧张的表情,很多孩子嘴里还不停说,“嘘,别吵醒大灰狼。”一部分幼儿动作协调,在木桩前稍作停顿,顺利跨过。有些孩子在木桩前停顿了一会儿,慢慢跨过。有些孩子跨过木桩时有些踉跄,马上打开双臂,我在一旁做保护状。有一小部分孩子仍然是弯腰前进,过木桩时停住不动。有个别孩子主动伸出手搭住我。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孩子而言,要在一定高度的平衡木上跨过障碍有一定的挑战,同时我也看到,只要是搭着我的手指孩子们便能顺利过关。我思考,如果运动环境本身可以对有运动困难的孩子提供帮助,则比较适宜,也可以帮助老师从繁忙的指导中解脱出来。由此,我进行了下一步调整。
案例6
1.场景:将案例5的桥移至靠墙的位置。
2.观察对象:同上。
3.幼儿运动行为:
活动前我告诉孩子们,如果你觉得站不稳的时候可以轻轻扶住“墙壁妈妈”。孩子们在这样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得让我有些出乎意料,绝大多数孩子是张开双臂往前走的,一旦不稳便扶住墙。那些之前有困难不敢前进的孩子也能扶着墙壁参与活动。
4.活动后的分析和思考:
绝大多数孩子张开双臂进行活动,说明孩子们觉得手可以马上触摸到墙壁是安全的。同时,老师的确不需要时刻站在一旁,只要关注个别运动困难的孩子即可。因此,当运动器材所包含的基本动作难度较大时,可以借助于靠墙这样的方式进行摆放,让幼儿觉得有个强大的依靠,帮助幼儿解除紧张、畏惧的心理。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摆放位置与幼儿的心理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关注运动环境中的这些因素,给予小班幼儿心理安全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运动,享受运动,在运动中收获快乐和自信。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