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13 10:54:47
(四)促进儿童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
对社会规则与行为规范的理解与接受,是社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对于规则没有概念,倾向于我行我素、不管他人的感受,因而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对于社会规范的教育就一直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由于其他课程大都采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大都是约束性的,如要求儿童不得随意讲话、不得乱动,因而儿童容易心生反感,从而难以理解规范的重要性。而在模仿类游戏中,规范以游戏规则、参照标准、获胜手段等方式出现,有助于儿童发自内心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社会规则。
在模仿类游戏中,学生很容易感知到规则的存在。如对于动物或人的动作的模仿,能够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参照标准的含义,再加上老师的示范、鼓励与引导,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理解游戏规则的含义与重要性,而老师对儿童模仿行为的评价与奖惩,将进一步促使儿童深刻地体会到,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沟通与合作、向他人学习等,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在此过程中,儿童对社会规则与社会交往的认识必将日益深刻。
四、农村体育模仿类游戏的实施策略
由于教育资源与环境的限制,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与城市有着较大差异,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问题。[8][9]在农村儿童体育教学中,模仿类游戏教学应采用如下策略。
(一)注重游戏的直观性,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
模仿类游戏富于直观性,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鲜明生动的形象能够让儿童直接感受到动作的结果印象,激发其对模仿类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儿童的动作思维要与具体形式相联系,因此教师希望儿童学习的具体动作应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此外,由于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儿童相较于城市儿童而言,较少受到现代电子玩具、网络游戏等的影响,直观的动物模仿类游戏、生活场景类模仿游戏仍然能够较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游戏的直观性,以此激发儿童的参与热情。如小班游戏“走走走”模仿各种动物的走法,如果教师能把其动作要领编成儿歌或者顺口溜的形式,将不仅有助于强化动作的规范性,而且能够很好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参与兴趣。像小兔走路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猫走路静悄悄这样的形象语言,不仅能够生动地刻画出这些动物的特征,而且可谓比喻贴切、生动、有趣、简单易学。这类游戏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注重农村生活实际,模仿类游戏尽可能贴近农村生活
儿童的身心特点表现为活泼好动、爱模仿、可塑性大等,他们的思维发展经历着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同时,儿童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喜欢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模仿。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在动作技能学习上应注意运用一定的综合性游戏,以此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形象化的动作、声音培养他们的模仿能力,由此进一步发展儿童的认知能力。
与城市儿童不同,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农村儿童对动物或人们生活场景的观察来源要少得多。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设计模仿类游戏时,应多选择农村儿童身边熟悉的动物,对于农村学生难以见到的动物则应减少模仿。如对农村儿童而言,模仿猴子爬树的动作可能是较为容易的,而模仿鸵鸟走路则要困难得多。对于人类生活实际的模仿,也应主要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选取,应立足于对农村人们生活的观察。因此,对于农村儿童而言,模仿干农活可能要比模仿工厂生产更能激发其参与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农村生活环境的优势,弥补设备不足的劣势
由于农村体育设施较为缺乏,一些要求固定体育设施的活动较难实现,这就要求农村老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在模仿类游戏设计中充分发挥农村生活环境的优势,以弥补体育器材与设施投入不足带来的劣势。如在对动物的模仿中,可充分利用农村广阔的草地、山林、田野,充分利用对大自然及各种动物的接触机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各种模仿类游戏,以此提高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社会化。
总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社会化,体育在实现人的社会化目标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模仿类游戏能够较好地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与自我,促进其社会化过程。对于农村体育教学而言,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针对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农村教育教学环境的实际,设计和运用恰当的模仿类游戏,改善农村儿童体育教学效果,提高农村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