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9-03 14:06:14
亲子早教活动《串珠子》观察与分析
观察指导区域:
串珠子
月龄:
31-36
实录一:
在活动室中,老师们创设了串珠子、丰收的果树、会唱歌的五彩瓶、糖葫芦、美丽的花园五个区域。宝宝对漂亮的珠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跟着妈妈一起来到了串珠子的游戏区域。坐下后,妈妈已经急不可待的让孩子快点拿一个珠子串起来,可是孩子并没有理会,只是拿着珠子看看并不动。顾老师指导家长,不要心急,这样反而会削弱幼儿的兴趣。顾老师对孩子说道:“宝宝,拿一个红色的珠珠给老师好不好?”宝宝立即拿了出来。老师鼓励幼儿:“你真棒呀!我教宝宝把漂亮的珠珠串成项链好不好?”宝宝高兴的答应了。顾老师让家长示范给幼儿看如何把线串进洞洞,再手把手教幼儿找洞洞,老师指导家长用一系列如“宝宝,来找一个小洞洞把绳子串进去,找到了没有?”“宝宝,让绳子从另外一个小洞洞钻出来好不好?”之类儿化的语言指导幼儿。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家长觉得这些是非常简单的游戏,父母往往会不由自主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快点动起来。然而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没有接触过的游戏,孩子其实并不会如父母所愿。这时候为提高幼儿的兴趣,可以为孩子做示范,手把手的去教幼儿,让幼儿尽快的融入其中。另外,家长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用过于成人化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孩子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对孩子的游戏丝毫没有帮助。老师指出了家长语言中的问题,并示意让家长用动作来示范给孩子看,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录二:
宝宝在自己尝试几个珠子发现有难度后,渐渐注意力下降,开始东张西望,而此时妈妈似乎也不够专注,在观察其他的孩子在做什么。转过头来看见宝宝不动了,又对宝宝说:“你看,人家小朋友都已经串好了,你怎么串几个就不动了啦?”这时,老师指导家长,告诉妈妈要多鼓励宝宝,让宝宝有成功的体验,他才会全情投入。妈妈尝试鼓励宝宝,但总是拿着宝宝的手再教宝宝怎么做。“给我一颗绿色的珠珠”,孩子并不动手,妈妈就帮助孩子从很多颜色的珠珠中拿了一颗绿色的。
(分析:在早教活动中,周围的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往往会成为其他父母比较自己孩子的参照。这个妈妈看到了其他的孩子成功地穿成了项链,告诉孩子:“看看人家成功了!”类似的话语丝毫不能激发孩子专注自己活动的兴趣,相反会暗示孩子“我不行”“我不会”这样负面的心理。因此,妈妈说了这句话后,孩子很久都没投入 “串项链”的游戏中,而孩子长时间的注意力不集中也会反作用于家长,这样互相作用,就会影响早教的实际效果。老师通过话语告诉家长要对鼓励孩子,以正面的情感激发孩子的游戏动力和积极性,妈妈开始尝试鼓励孩子,宝宝也动起手来,但当孩子没有给妈妈指定的颜色串珠时,妈妈会急于帮助孩子,包办代替,这也是早教活动中常会出现的情况:从“宝宝做”变成了“家长做”。)
实录三:
当发现“宝宝做”成为了“家长做”后,顾老师来到孩子的身边,拿着串了几个的小珠子说道:“宝宝自己来好不好,你好棒的哦!”告诉妈妈“多让宝宝自己来,妈妈尽可能少帮忙。”妈妈开始不再帮助,告诉宝宝:“别的小朋友都是自己完成的,你也自己来。”当宝宝找到方法,穿了几个圆形珠子后,顾老师走到妈妈身边,指导家长可以适当提高一点难度,拿出一个小兔珠珠,由于这个珠子是扁扁的,洞洞比较小,宝宝拿着绳的中间,珠珠对不准,穿不进去。这时,妈妈告诉宝宝: “手要离线再近点,手指捏住的时候再用点力气哦!”宝宝自己掌握了方法,成功地将珠珠穿了进去。当宝宝串到一定长度,老师告诉宝宝:“宝宝,你串的手链好漂亮哦,帮妈妈戴起来好不好?”宝宝兴奋的点点头,老师帮助宝宝打好结后,宝宝高兴的把手链串在妈妈的手上。妈妈也高兴的笑了,对宝宝说道:“你好棒呀,宝宝。”顾老师再次告诉妈妈:“待会妈妈可以尝试给宝宝提高难度,在宝宝串珠珠之前提出要求,可以要求宝宝串的项链是一个黄的一个红的,有规律地去串。”
(分析:老师观察到了这位家长比较急于求成,替孩子“包办代替”得较多,及时地与家长进行了沟通,提示家长尽可能让孩子自己动手,不要帮忙,让孩子感受自己动手操作的快乐,体验成功了喜悦。在老师的提示下,家长在语言和动作上都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学会后,我们可以提高一定难度,拿出一些比原来小的扁的珠珠让孩子继续尝试。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是一味地帮助,而是告诉孩子正确的方法,通过孩子的多次尝试,成功地完成了制作手链这一任务后,老师和家长同时给予幼儿表扬,老师请宝宝把手链给妈妈带上,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后也不禁高兴地大笑,孩子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本次主要是针对幼儿小肌肉活动的发展,教师在之后也对家长提出可以对认知进行提高,在宝宝串珠子前提出要求:如一个红色一个黄色有规律的串起来。)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