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杭州站 2018-07-18 15:47:03
03幼小衔接的实质是什么?
很多家长误以为幼小衔接就是提前学习拼音、提前识字、提前学习数学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幼小衔接实质是:处理好孩子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有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如同爬坡,难度取决于这个坡道的斜度。
如果孩子0-6岁时期,父母缺位、教养方式不当,孩子的能力、习惯等都处于谷底,那要在短短数月中爬上这个陡峭的山坡,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父母从孩子0岁起就高质量陪伴,用心养育,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面对幼升小这个缓坡,孩子就能轻松前行。
乐爸在小学当了10年的校长,每年的一年级新生,总有个别孩子每天早上在校门口哭闹,害怕上学,有的孩子要哭整整一年。对于轻松的孩子来说,可能一星期左右,就很自然的融入了新的环境。
幼小衔接的难度既取决于孩子的基础及个体差异,也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刚进入小学,家长就赋予孩子以新的期望和压力。
面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很大变化,孩子会不适应。
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孩子原有的行事方式会受到挑战,感到无所适从。
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新的人际关系的沟通、建立也会加剧孩子焦虑和不安。
04如何正确地幼小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要求零起点,班里三四十个孩子,有的识字量三四百,有的只有几十个,老师教学的时候当做一张白纸,从零开始。所以,家长们根本不必为孩子暂时的知识储备的多少而费神。
但零起点绝对不是零准备!
幼小衔接重点在于以下四方面的准备。
心理准备
轻松面对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是系统学习的初始;
孩子首次当小学生,家长首次当小学生家长,请和孩子共同成长。
憧憬向往
很多家长会以“小学老师很凶,你这样调皮,老师会好好治你”之类的话吓唬孩子,让孩子还未进入小学,已经对小学生活有了恐惧感,人为地设置孩子的心理障碍,实在要不得。
请与孩子围绕此多作平等的交流和讨论;
以自身的回忆引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凡是与孩子入小学有关的活动,主动与孩子协商,倾听他的想法;
提前熟悉
主动熟悉、了解孩子就读小学的环境,针对孩子生活、活动的行为习惯,指导孩子认识新的环境以及如何独立应对;
生活习惯
调整作息
睡眠不足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拦路虎,孩子的睡眠保卫战成为教育者的共识,教育Bu发文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
请在生活中循序渐进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晚上最迟不超过21:00入睡,确保孩子足够的睡眠时间,提早将作息时间与小学生活相适应。
提高效率
磨蹭的孩子面对突然到来的知识学习,会手忙脚乱手足无措,陷入恶性循环中。请从现在起,在生活中对孩子自行完成事情的时间逐步提出限定的要求。
自理能力
一年级的老师只要看看孩子的书包、书桌,就基本知道孩子的学习如何了。一个自理能力差,没有条理性的孩子,多半在学习上会遇到障碍。家长过度的包办替代,无异于束缚孩子的手脚,将一个脆弱的孩子突然置身于危险的境地。
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自己事情自己做,请勿包办、替代。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和房间。
个性品质
与人沟通
以身示范与人沟通的礼貌行为。培养孩子主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处理冲突
指导正确的合作交往行为。切忌不明缘由地庇护孩子,加深孩子对教师、同伴的成见或者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机会。
遵守规则
指导孩子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规则。赞赏孩子每一次遵守规则的行为,并分享孩子的体验。切忌对孩子某一次违规,一味地责骂或袒护孩子的违规行为。
情绪控制
以身示范,学会情绪控制,教会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学习习惯
控制电子产品
减少电子产品对孩子的伤害。父母以身作则。减少使用,制定规则,严格执行。用更有意义的项目如亲子运动、阅读等来填补。
不破坏专注力
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不训斥不唠叨,不打扰,多运动,多练习。
创设安静环境
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安静的书桌或书房。在棋牌室长大的孩子,在争吵声中成长
保护学习兴趣
比认识多少字、会不会拼音更为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有强烈的求知欲,只是在一次次打击后被硬生生地推向了厌学者的行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小学阶段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忌野蛮灌输,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期望和要求,要在生活中学习,不断让孩子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每天坚持跳绳
学会跳绳,以正向激励提高跳绳成绩。通过户外运动,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
养成阅读习惯
阅读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把孩子带上正确的阅读道路,让孩子养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学习这件事上会越走越轻松。坚持每天亲子阅读至少半小时,阅读可以发展90%以上的学习能力。
家有准小学生,父母既要认真准备,也不要焦虑迷茫。学区房、名校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切不可忽视锦的织造,而整天在花上瞎折腾,这就本末倒置了。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不影响家庭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在不牺牲孩子身心健康的底线之上,父母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经济物质条件,无可厚非。但务必要清楚,家长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家庭是最好的学校,家中的书房是最好的学区房!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