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7-17 14:44:08
摘要
《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它强调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经验,引导幼儿科学探究,并大胆操作、实验,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使科学教育生活化,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最有效,也是最科学的方法。
关键词
日常生活 科学教育 探索启蒙教育
幼儿天生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是可以佩服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的确,对于孩子来说,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他们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保护好孩子们的这种科学观,将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幼儿动手操作,主动去探索、发现,以体会科学的乐趣。以下是笔者在日常活动中注重孩子科学探索与操作的几点做法。
一、从好奇心和兴趣入手,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究的欲望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加以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也才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到了冬天,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只用语言是解释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的小实验,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探究的欲望会更浓。
二、内容选择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经验和年龄特征
确定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择内容的宗旨是:内容为实现目标服务,精心选择、设计可供幼儿探索与操作的内容,并在要求上体现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各年龄段的幼儿各有所获;二是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3个年龄层次,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活动;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我们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的老师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是不一样的,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后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的话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所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三、营造动手空间,让幼儿的双手动起来
1.通过幼儿积极动手操作验证,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双手动起来。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