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7-11 16:07:56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把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幼儿的智力上,特别是初步的逻辑萌芽,这样才能使幼儿终身受益。如在“比多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2个盒子和9辆小汽车,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要将这9辆汽车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可以怎么分?在幼儿给出答案后,教师又从相反方向提问:在两个盒子里,分别装上几辆和几辆合起来才是9辆?既让幼儿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也让幼儿思考几和几合起才是9,从相逆的角度提出问题,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
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问题的内容可设计抽象些;另外在练习内容、方法上也应灵活多样,使幼儿根据变化的情况随时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做出相应的回答。这样既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又引发了幼儿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积极性。
四、合理地投放数学活动的有关材料,并灵活地运用。其可分为:
(一)、为数学活动提供恰当的材料。
材料是进行数学活动的必备条件。精心准备的材料能激发 幼儿探索的兴趣,引起幼儿的思考。因此,为幼儿提供的材料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紧扣目标,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材料
心理学家说过“多变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因此,环境中所投放的材料要既丰富多样,又紧扣目标,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针对差异,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
在提供数学活动材料时,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共性,又要兼顾个别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投放材料,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 如在中班进行关于分类的教学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则提供雪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再如按物体长短排序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宽窄不一的纸条,而且数量较多,长短距离较小;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铅笔、游戏棒等材料,且材料的数量少,长短距离大。。。。。。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层次的操作,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
3、结合兴趣,提供趣味性的活动材料
幼儿的兴趣越高,活动的有效时间就维持得越长。新颖的材料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 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因此,提供的活动材料一定要富有趣味性和娱乐性,这样更容易激发和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培养幼儿的数数能力时,我提供了许多趣味性强的材料:串糖葫芦,插蜡烛,舀汤圆……这些材料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使活动更生动有趣。
4、根据经验,提供生活化的活动材料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的,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因此,为幼儿提供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材料,有利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5、利用特性,提供多变性的活动材料
虽然所提供的材料要丰富,但也不能太泛,要尽可能地一物多用,这样既有利于幼儿容易发现操作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如扑克牌,可以进行多种活动:按数取物、排序、比大小、加减计算等,而且既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玩、三个人玩、多人玩……雪花片,可以用其进行对形状的认识、分类、集合、组合……
(二)、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活动中探索。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要让幼儿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玩中学习,就要提供各种机会让 幼儿亲自尝试,鼓励幼儿在活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1、创设情境。
我们在进行环境布置时,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数、形、序溶入其中,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美丽多彩的图案表现出来,使数学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如玩具柜上的边上,贴上与实物相对应的标记或点卡;种植植物用的瓶子上编号;窗框上钉上线,穿上一些瓶盖,让幼儿练习数数,或让幼儿按颜色、大小等进行有规律的“穿珠”排序。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感知数学,体验数学的变化,从而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经验。
2、自由操作。
在明确了操作目的的前提下,让幼儿围绕老师的问题进行各种操作,应注重对幼儿独立性、主动性的培养,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我能做”的积极情感。因此,教师要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学习、探索,使他能完成学习任务。操作活动时间不能只以完成任务快的幼儿为准,应顾及速度慢的幼儿,适当延长操作时间,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如上课时间不够,则可利用区角活动时间或其他时间让他们再次操作,使他们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经验,真正理解数学概念或数学关系。
3、教师参与。
操作活动,既是幼儿主动参与的过程,又是教师指导幼儿学数学的过程。只有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幼儿数学操作活动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代替 幼儿的操作,教师的引导作用应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因此教师在参与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以对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来感染幼儿。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确立整合的教育观,根据孩子生成问题中的求知解惑、学习及发展等需要,将相应的有关数、量、形、时空等方面的数学内容较自然地与主题、与其它教学领域、与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去观察,不断去发现,不断去探索,我们就能感受到幼儿数学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这也需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契机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让我们的数学变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