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谷米文化 作者:音乐教育看 2018-06-21 10:37:12
音乐性对所有学习音乐乐器的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一切音乐能力的培养都要基于音乐性,假如我们让孩子完全听节拍器学习音乐,那一定会让孩子丧失对音乐的自然节拍感。再比如说肖邦的音乐,为何如此之难,是因为某些节奏的自由感,非常需要音乐性。音乐是上帝的语言,甚至也许作曲家本人都不是最好的演奏者表达者,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是表达内心的东西。
今日我们一起聊聊“力度”。
为什么要谈及力度,其实仔细想想,钢琴演奏抛开其他抽象的东西,便是由力度与速度构成的。力度有时候直接意味着这首曲子的情感表达。
在我们一般的钢琴教学中,老师常常明确表明哪个音该用什么力度,一个音一个音的教给学生该强该弱,然后孩子可以弹出一首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曲子,但问题是,这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东西。老师可以帮学生分解出不同力道的音,不同的连奏,怎样弹达到这样的效果,但这些东西本不难,为何不自己试一试呢,就弹一个音比如哆,用各种力度来弹,听听各种力度的哆是个什么样的效果,其实大都具有共通性,有了这个音的力度感觉标准,以后在弹一整首曲子的时候,手指上便不再是统一力度的表现,有些尝试自己来做最有趣,而且比别人告诉自己一百遍都有效果,当然前提是让孩子学会自发地去尝试,那时一切力度、音乐都是是出于孩子本心的。完全不是今天我说的,明天老师说的,由别人来要求的不同力度、不同演奏。因为即使强迫了,也许自己也没有听,没有感受。
所以力度这个学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绝不是弹响一个强音,弹轻一个弱音,而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有些方法,不是总结出来就大功告成。音乐是感觉性的东西,虽然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但实际被学习者接受的还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这种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体会的。就像常常所讲,创作需要灵光一现,这种灵光,悟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
练琴也是一个领悟的过程,类似于修行,或者达芬奇画鸡蛋,不停地重复做一些枯燥的事情,光有前人师者引导是不够的,要加上自己的想象与思考,然后突然在某个时刻,“灵光一现”,顿悟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关于力度学习,因为很多孩子年纪小,理解力不够,很多老师采取的最普遍的教法都是打好了基础,音找准了,再找节奏,节奏稳了再谈力度。好比学数学,要先识数、再数数、然后再进行加减乘除……但音乐既然和数学语文其他那些可量化的学习有所不同,那我们就不能完全照搬这类知识型科目的学习方式。
音乐是感受性的东西,即使孩子年幼,一时理解不了力度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演奏不出所需要的力度,也要在一开始接触音乐时就明白力度是一种音乐表达的方式。孩子也许做不到,但对于音乐的标准却是绝对不能放低的,因为放低的结果可能是在孩子打基础的时候,感受到的钢琴音乐原来就是音符的多少。旋律没有了,情感也不见了,和键盘打字无异。
但要求孩子学习力度,绝不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过分要求孩子表现力度。一双刚刚接触钢琴的小手,那样柔弱,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气,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力气去弹琴,如果总是说:“声音太小了,大声点,用劲弹……”就容易导致孩子不择手段的去“弄响”琴键,不利于形成正确地弹琴姿势和培养弹琴的舒适感,而且这种不好听的声音被孩子的耳朵听惯了,也容易损害他的听觉。
什么是恰当的音量呢?
即孩子弹奏时不拘谨,手臂自然放松,手指下落在琴键上基本能站好,声音不压不飘,保持通畅,这就是孩子的自然音量。音量的增大依赖于弹奏方法的逐步掌握、与弹奏有关的生理功能的正确锻炼以及人体的生长发育等等,揠苗助长不可取。
这样说来,基于音乐性的教育,关于力度这件事,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你可以做不到乐句所要求的力度,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体会。只有从小建立了这样的标准与意识,在以后的练习中才会越来越有自我探索的乐趣与成就感,因为那时孩子一定会明白一首曲子不是将音符全部正确敲打完就成功了,练琴其实有很多乐趣在其中。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