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音为爱全球音乐资源分享 作者:夏云 2018-06-19 16:40:08
(三)“没有体现作品风格的演奏等于零”
“没有正确体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再流畅的演奏也等于零。”这是很多教授经常提到的观点。
对于初学的孩童,教授会弹不同风格的音乐给他听,教他辩听:“这是莫扎特,这是肖邦,这是巴托克。”高一点级别的班上,当学生混淆风格时,有的教授会有意让学生用两种不同风格演绎一位作曲家的作品,比如用“浪漫”和“印象”两种风格演绎德彪西作品的某个段落,然后让学生用合适的词汇来形容两种风格的不同,由此加深其印象,不再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
在每一间钢琴教室的墙上贴着梵高、莫奈、毕加索、塞尚等著名画家的画作;教授的书架上除了琴谱,还有许多装帧精美的画册:歌剧史、古乐器史、美术史、儿童画册……,这些可都是教授们教学中的“辅助教材”,课堂上他们会随手抽出一本讲给学生听。
学习音乐也是学习历史的过程。相比国内的幼儿钢琴教学,对于音乐风格的教学十分缺乏。由于教师没有做这方面的要求,许多孩子认为只要“弹对、背熟”就算学会了一首作品。其实如果按照上述标准,属于“零”级别的琴童大有人在,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所以说,幼儿启蒙教师,不只是帮助儿童认识音符、弹弹小曲,还要多做示范、多用儿童的语言讲解音乐的奥妙,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认识音乐语言和音乐历史。课堂之外的艺术活动
(一)小型音乐会
音乐学院的每位教授会定期组织学生音乐会(Audition),这类音乐会与Concert的区别是:它的规模较小,一般在音乐教室、小型音乐厅或教堂举行。学校会提前在市政厅和学校张贴海报,海报的设计或简洁或绚丽,配上彩色插图和文字,总能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音乐会上,“独奏”并不是唯一的演出形式,一些年幼的孩子已经开始尝试室内乐了,他们与大提琴、小提琴、歌者合作。每个孩子先向听众介绍自己将要表演的内容,在听众期待的掌声中从容地开始演奏,虽然他们的技法稚嫩,却那么落落大方,真诚自然。而笔者总会被这样“纯音乐”的氛围所感动:在这里,音乐会不是炫技扬名的喧闹舞台,它的功能纯粹是为了分享、交流与体验,这是孩子成长的宝贵经历,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其他。
(二)钢琴定级考试
音乐学院每年一次的定级考试,院方会邀请德国、奥地利等邻国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参与评分。钢琴考试的内容不仅有演奏,还有乐理知识考查和口试等。值得一提的是,定级考试中还有一项考查考生自学能力的内容:根据考生的程度,组委会提前一到二周发给考生一首与其申报级别相当的新作品(以现当代作品居多),考生的老师不能参与指导,完全由学生独立学习,最后在考试当天演奏。
此举表明,法国的钢琴定级考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艺术素养,这也进一步明确了钢琴教师的责任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三)“星期三”现象
法国的中小学每周三不开课。学校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的大课堂却向孩子们敞开了大门。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到处都能见到一群群的学龄儿童,他们在父母或讲解员的引领下,睁大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精彩。对于“星期三现象”,法国教育部官员表示:“这只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基于这一初衷,法国所有的博物馆对教师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免费开放,不仅如此,以卢浮宫为代表的许多博物馆及博物馆的出版社、网站,都为学生开辟了学习和了解艺术的新途径。此外,各级市政厅也非常重视学龄儿童的素质教育,他们不断举办各种免费艺术活动,包括艺术展、音乐会、儿童影展等。法国人深知,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能够唤醒人类对世界最原始的好奇与敏感,激发人的创造力。所以他们竭力在德育、美育和科学教育上努力,希望能把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和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
结语
纵观法国儿童钢琴教育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赞叹其得天独厚的文化艺术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能忽视其现象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儿童教材的趣味性、教师的“放养式”教法、社会大环境下各种丰富的艺术活动,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了法国的教育理念旨在体现在保护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去感悟艺术、认知世界。就中法两国幼儿钢琴教育的比较而言,我们尚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我国钢琴教育界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外译教材,缺少自己的幼儿钢琴启蒙教材——尤其是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教材;在钢琴教学上“重技术轻音乐、不重视听觉培养、盲目拔程度”等现象普遍存在;尽管各类比赛、考级开展得十分红火,但热闹之下缺乏的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与研究。儿童艺术教育事关民族发展的大计,也是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本文关于法国儿童钢琴教育的概述,能使我们从中获得启迪。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