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凯叔讲故事 2018-05-28 18:12:38
1
内化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我的妹妹11岁,暑假来我这里度过,我对她说,你是自由的,你自己的事情完全由你自己做主,你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写作业还是看电视,吃什么不吃什么,都由你自己做主,你不需要讨好我,只做你自己就好了。然后给她一些钱,她想买什么零食就买什么。
楼下有家店做新鲜无防腐剂的面包,保质期只有三天。妹妹经常买,有一次买了放冰箱里,结果她忘记吃了。我看见3天前她买的面包原封不动的摆在冰箱里,我有些不满,然后一个念头跳出来,我要去教育妹妹:自己买的面包要记得及时吃,不要浪费。
当我升起教育妹妹的念头时,我停顿了一会,去觉察自己。我觉察到,我内在产生了评判。没有及时吃掉面包的妹妹,被评判为错的。为什么我想要评判她,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被评判长大的。当我想要评判对方的时候,我已经远离了爱,进入了二元对立的分裂中。
有了这个觉察,我重新回到爱中,对妹妹说:这个店的面包是新鲜无防腐剂的,不能久存,最多放三天。三天后的就不要吃了。妹妹愉快的表示知道了。我对她表述了一个事实,而没有丝毫的评判,于是我和她都开心。
妹妹自己的事情,完全由她自己做主,例如是否叠被子。有一天客人要来,我对妹妹说,今天客人要来,可能会参观下每个房间,我需要在客人面前装逼,所以希望你配合一下把房间收拾整洁,妹妹立刻欢天喜地的去干活了。因为我平时尊重她,所以她也愿意配合我。我没有教育她:叠被子收拾房间是正确的,你必须做一个好孩子。我只是诚实的讲出自己的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妹妹是不评判的,有爱的。妹妹把这个关系内化到心中,她就学会了如何用不评判的、充满爱的方式待人处事。
没有人喜欢被教育,没有人喜欢被评判,人际关系中,肯定会有各种事情不如自己所愿。
当不如所愿的事情发生,我们是去评判对方、教育对方,还是讲出事实,讲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情商的分水岭,能够坦诚将事实和感受娓娓道出的人,是人际关系中真正的高手,被尊重而且让人喜欢亲近。
想像一下,如果我和父母长期评判教育妹妹,诸如“浪费是可耻的”,给她各种不如我意的行为贴上错误的标签。等她走进婚姻,老公偶尔浪费了东西花了冤枉钱,妹妹曾经被评判的羞耻感和愤怒,立刻会被激发。她会评判自己的老公,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跟老公争执不休。
这种故事大家可以说耳熟能详,多少婚姻最初的爱恋,就是被这些鸡毛蒜皮的争执消磨殆尽。为什么不能彼此宽容以待?因为彼此的童年,都没有被父母宽容以待过,都活在各种对与错的评判中。
而对与错的评判,是最肤浅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一旦被贴上对与错的标签,我们便不再能深入看事情背后的真相。
2
自由带来的智慧
遇到朋友,大人总是喜欢教育自己小孩:说阿姨好;阿姨给了东西要说什么?阿姨走了是不是要说阿姨再见?这些被我们称作礼貌教育,其实就是打扰孩子观察和感受人际关系的智慧。
我有一只会说话的葵花鹦鹉酋长,一次来了客人我对酋长说,给客人打个招呼。酋长用很生硬的语气说了干瘪的“你好”两个字。而平时酋长主动跟人打招呼时,那声音是各种情调起伏,还带有肢体动作配合,热情饱满。我立刻明白自己刚才越界了。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