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灵面包 2018-05-22 12:49:02
解读一下"教"和"养"两个字
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养育,
教育需要言传身教,心口合一,以身作则。
养需要用情用心,
带着爱去滋养。
如果作为家长,
自己的各种问题没有处理,
自己都没能做到,
却企图让孩子全部做到,
一味的控制与强加与孩子,
那孩子的心就会越走越远。
我们目前很多家庭是有教条无教育。家长不停的给孩子讲道理、树立规则和限制,并没有以身作则,于是那些规矩就是虚的,成了孩子的囚笼。孩子会想尽办法逃离虚伪的环境。
或者就是家长一边对孩子说着“我爱你”,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宝贝,一边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又打又骂,面目狰狞。孩子心里就会分裂,他不知道何为真正的爱,不知道父母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二,心灵成长比学习成长更重要
很多家长现在把孩子的学业、学习成绩摆在第一位。实际上,孩子学习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的心灵、心理的问题。
孩子的心灵与心理是支撑这个孩子一生的根基,如果孩子的心灵、心理出现问题,哪怕成绩再好,他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甚至出现各种极端问题。近几年的新闻,经常出现:某名校学生弑父杀母、虐待小动物、毒害同学这样的事件。
这就是很多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心理教育,孩子虽然学习成绩很好,却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酿成苦果。
如何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灵成长环境?
首先是家长的情绪自我调节与管理的能力。家长需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内在问题,当自己的内在与情绪平和了,才能将这样的力量带给孩子,才能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才不会让孩子在家中成为惊弓之鸟,才不会因为情绪而让孩子产生心理疾病。
其次,家长们需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父母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撼动的权威,父母也是人,也需要检查自己、内省自己,也需要心灵成长,也需要疗愈自己的问题和创伤。
就好比一个成天不做家务的母亲,每天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劳、要做家务,但自己的家务却一团糟,孩子一定不会按照母亲说的做,反而会在心里鄙视和抵抗母亲。
三,给孩子留一定的空间和隐私
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或者所有物。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灵魂。孩子与父母有着很多的相似点和共同点,但他依然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
要分清孩子的东西就是孩子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独立的空间。孩子也会有情绪、有心事、有秘密。这些情绪、心事、秘密,有些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肯定、帮助,有些则需要孩子自己消化,成为成长道路上的宝藏。
很多父母带来做心理咨询的孩子,对父母最不满的地方就是:父母随意出入自己的房间、拆自己的信件、并且随意处置自己的东西、翻自己的私人物品、衣服、口袋等行为。
很多孩子甚至因此厌恶父母,疏远父母。
父母需要明白:孩子虽然是我们的孩子,但他也拥有宝贵的自由意志和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孩子有自己想法、态度、思想,他并不是属于父母的私有物,也不是随便摆放的玩物甚至宠物。
如果父母担心孩子会学坏、会出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践踏孩子的隐私空间,翻孩子的物品,而是与孩子诚恳的交流、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看到孩子的情绪,并且不断的在生活与教育中修正自己。
四,父母的内心决定着孩子的内心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成材心切,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班、特长班辅导班,一天也不停歇。父母之间日常聊天也是三句不离成绩、特长、分数、才艺。
《大学》里讲“正心、然后诚意”。正谁的心?家长的心,然后再正孩子的心。家长的心决定着孩子的心。
一个整天焦虑、脾气暴躁的母亲,孩子是无法安心学习的,孩子会整日生活在焦虑与担忧中。甚至连睡觉都会是惶恐不安的。
如果家庭中没有爱,整日冷战或者吵架,孩子也没办法把精力用在学习上,他不由自主的就会想逃避、想逃学、想如何去替父母承担一切或者渴望帮助父母修复关系。
父母的内心决定着孩子的内心,
父母的情绪孕育着孩子学习的情绪。
所有的父母都是教育的载体。
父母是什么样的,
培养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
教育孩子,要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
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镜子,
当做修正自己的契机。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