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5-16 19:07:29
(二) 结果异,因意志毅力不同
1、了解结果
看来,蜀鄙之二僧虽目标相同,但志向坚定的程度不同,所以,故事的结果怎样?
(1)犹未能也。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释句
(3)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之)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释词:有哪几个字的意思,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2、学生质疑
蜀鄙之二僧目标相同,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此时,尔等更想知道什么?富者亦如此,有一句话,其反复说了两次,哪一句?
3、品句“子何恃而往”
(1)子/何恃而往?/
A、释句:点明“恃”意
B、想象:本应“子恃何而往”,富者将“何”倒置到“恃”之前进行强调,看出他嘴里在问,心里却在说什么?
(2)子/何恃而往!/
A、点明句意:言下之意是什么?
B、老师带读
C、个性朗读:现在,富者肯定满脸写着什么?
4、品味“足矣”
A、引入:不管富者如何怀疑、不屑,贫者回答的就是一句话——“吾一瓶一钵足矣”
B、引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贫者竟曰——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竟曰——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竟曰——
贫者一穷二白,竟曰——
贫者仅一瓶一钵,竟曰——
C、练说:“足矣”二字,贫者说得怎样?他走得也如此轻松吗?在去南海的路上,你就是那位贫者,你一路上有何经历,请截取一个画面描述给大家听!(师用文言文与生交流)
5、凸显中心
试想,第二年,如果富者第三次对贫者说:“子/何恃而往?/”,想想,贫者会说什么?用笔记下来,如果你用白话文来写肯定驾车就熟,如果你愿意用文言文来尝试尝试,那更好!
五、 拓展课文
1、 延学
尔等聪明乎?聪明也!贫富二僧虽目标同,却结果异,乃是因两者意志、毅力不同也!
彭端淑在原作中,对其子侄就明白地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1) 试读,揣摩文意。
(2) 你知道了些什么?今后,尔等欲如何为学?
(3) 齐读
2、挖掘“有志者事竟成”之深意
富者也是悔不当初。“越明年,富者欲之南海,亦曰:‘吾一瓶一钵足矣’”,你们以为如何?
3、由文及己
作者在文尾对大家说:“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释句,点明“僧”为“贫者”)我们自己对自己大声地反问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我们自己对自己坚定地提醒一句“吾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媒介。《蜀鄙之僧》就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语文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习《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尽量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此阶段的练习,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我还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习。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样的长句多练习。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较好。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我强调读的语气应该是不同的,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读这个句子时,我还通过理解内容提示学生读出不同语气。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能读通句子,正确停顿,较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能够与自身的行为相联系,鞭策自己从小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行动。我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熟读课文确实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深入钻研教材,扎实教学,把每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学得更轻松。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