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4-17 09:14:21
来看看我们在安格莉卡和维利的故事之外得到了哪些认识吧:
在开始尝试生育的时候(最初的确没能按计划“成功”),两人都陷入了日趋严重的自我矛盾的内心冲突中之中。这种感觉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害怕因服用避孕药造成了伤害而引起负罪感;害怕孩子有残疾或缺陷进而面临堕胎与否的抉择。
他们选择了留下这个孩子。但这样的坚决并未持续多久。从妊娠期第六个月开始,继续妊娠的信念就再次受到挑战。
尽管安格莉卡下决心要生下这个孩子,但她并不敢为孩子的到来而高兴,因为她是否能够足月分娩还是个未知数。她要做的就是乖乖地卧床休息,以免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她为自己的忧虑恐慌而痛苦着,另外还要为每一次胎动担惊受怕。
一般来说,在妊娠期结束前,她会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过于有活力,而从另一方面看,那又正是她所热切期待的东西!
她对孩子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对孩子既说“可以”,又说“不可以”。这样就会使孩子感觉到这种内心冲突。
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引起了一种恶性循环。母亲内心的慌乱使孩子变得不安并且像母亲一样处在压力之中。唯一能通过节律性运动使孩子平静和放松的人可能就是母亲了,可是她却因为要保证卧床休养而无法这样做。这样一来,母子双方在分娩之前都完全地被压力所控制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像个捣蛋鬼似的降临在人世间。第一次哺乳的时候,安格莉卡心里就又生起了冲突感,这一次不是担心孩子,而是一种假定的被孩子拒绝的伤感。“虽然我已经够受的了,可这孩子还是不吃我的奶;虽然我爱他,可他不接受我!”
可是孩子同样也生活在一种相似的内心冲突之中。他是那样喜欢被哺育,而且要安安静静地在妈妈怀里享受被保护的感觉。但是他感受到的却是来自母亲的不满、沮丧和紧张,以致他自己也开始在一种让他无法自然放松地吸吮乳汁的烦乱之中。到了夜晚,孩子依然不能从这种烦乱中摆脱出来——他当然不能让自己寄居在一个百孔千疮、不避风雨的栖身之所里!
那种破坏性的力量,也就是那种让安格莉卡和维利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基本的依赖感以及吸引起母子双方长期不安情绪的力量,正是无法终止的自我矛盾的态度和对完美状态的盲目推崇——这种“完美状态”使人迷惑,让他们认为自己兴许可以摆脱痛苦与恐惧的影响。
而情况恰恰相反。人们越是竭力去摆脱那种影响,就越发落入了它的魔掌。
技术使人可以随心随欲地孕育孩子;不过它也让人可以随意地扼杀胎儿。其实多亏了技术才使人们可以只孕育他们理想中的孩子——这孩子在母亲腹中的感觉一定是如同置身天堂一般。技术使这些成为可能,而人类又是技术的操纵者。人类通过技术把“生杀大权”握在了手中。而人们所料想不及的情况却也连同内心冲突的痛苦——正如我们从安格莉卡和维利那里所见的——乘着技术的“东风”重新又悄然滋生出来。
3.解决方法
为人父母意味着既要容忍对立现象的存在,又不能回避同对立面的矛盾。每个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欢乐,还有苦痛。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容忍孩子,那就应当接纳他这个礼物。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和孩子同甘共苦。为人父母要求人们做好心理准备,即使路途坎坷也要与孩子共同跋涉。
所以,为了能够平静而顺利地被父母接受,每个孩子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确实的包容。这就要求孩子的存在被完全地肯定,以便孩子本身能容易地被接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