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4-11 15:15:46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数学事实,这是每个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很好考虑的问题。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和许多成功的案例说明,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恰当地把握操作时机,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化的过程,非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影响学生的探索热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我们必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
小学生以具体思维为主,因而在认识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在生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特别是低年级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操作后理解和掌握的,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组织学生分小棒,先把6根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7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这时,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叫余数了。其次在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分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学习,这样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间题的不同途径,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
二、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中加强合作学习方式的指导与训练,对于从小培养学生会探究、会合作、会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况且作为数学知识方法,思想是人们认识其他科学的思维基础,成为人类思维的力量,数学学习需要从小学会合作。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生动活泼地品味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其他同学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又能让好学生交流不同的学习方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群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
小学生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着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因此,操作前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地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操作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从而提高动手操作活动的有效性。
如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师: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现在请大家解决一个问题,把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通过操作测量出来(如图1),看谁既能知道结果又能说出测量的方法。
学生认真的进行操作:测量图形的大小。一个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用4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刚好测量出来;另一个3厘米×2厘米的长方形,不少学生发生了困难……
师:同学们操作测量得非常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1:第一个正方形面积是4平方厘米。
生2:第二个长放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