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4-10 17:49:32
(三)小组合作,探究体积。
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建立圆锥体积的概念。
教师利用两个大小不同的圆锥,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对比,很容易发现两个圆锥的高不同,底面大小不同,体积不同。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圆锥的体积。
第二步、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让学生“对比削前与削后的两支笔,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认识到圆柱形笔端与圆锥形笔尖存在等底等高的关系。它们的底面就是笔的横截面,它们的高都一样。 “那么,它们的体积哪个大呢?”学生马上回答:圆柱的体积大,因为圆锥是由圆柱削掉一部分后得到的,所以体积也减少了。这正是教学法第二点:通过对比讨论,理解“等底等高”。
第三步、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教师鼓励学生猜测:削掉一部分后所剩的圆锥占圆柱的几分之几呢?学生有的猜是二分之一,有的猜是三分之一。意见出现了分歧,怎么办?大家一致认为动手实验,进行验证。于是,教师出示实验步骤:(1)、观察学具中的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关系?(2)、把圆锥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中,先猜一猜几次倒满?再亲手倒一倒。(3)、圆锥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什么?如果忽略壁厚,也就是圆锥的什么?(4)、从实验中,说明了什么?学生通过认真操作实验,观察思考,得出: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将圆锥中装满水倒入圆柱中,倒3次正好倒满。圆锥中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容积,如果忽略壁厚也就是圆锥的体积。所以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或者说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那么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就是:圆锥体积等于1/3底面积乘高。这样通过实验得出公式,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这是教学法第三点:采用动手实验,探究体积公式。
(四)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练习设计上,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了五个层次。
1、以填空、判断的形式,深化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理解。
填空:
(1)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锥体积是( )
(2)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45立方厘米,圆柱体积是( )
(3)圆锥底面积是9平方分米,高27分米,圆锥体积是( )。
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 )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2、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锥的体积。
(1)底面面积是9.6平方米,高是2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3厘米。
3、应用公式计算实际生活中圆锥形沙堆的体积。
4、介绍古代劳动人民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周自相乘,以高乘之,三十六而一”。并解释。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5、测量圆柱形笔端和圆锥形笔尖的有关数据,并计算体积。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
四、板书设计。
课题:圆锥
底面----圆 圆柱
面 3倍 等底 等高
侧面----曲面(扇形) 圆锥=底面积×高×1/3
顶点(一个) V=1/3Sh
高:从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一条)
板书简明扼要,体现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突出了两个重点(认识特征和探究体积公式)和一个难点(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展现出承上启下、循序渐近的过程。
五、教学预测。
统观全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应用”的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树立了科学的实验观。他们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