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3-27 14:07:47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18年北京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母亲》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高尔基
2. 引导学生理解《母亲》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
3. 分析母亲尼洛芙娜人物形象
4. 品评精彩片断,感悟经典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尼洛芙娜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尼洛芙娜性格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探究法相结合,启发点拨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播放闫维文歌曲《母亲》,引发学生对母亲的回忆。
2. 即兴由母爱感悟导入高尔基《母亲》:生活中为我们挡风遮雨的那个人,是母亲;生活中精心呵护我们健康成长的那个人,是母亲;生活中经常牵挂我们的那个人,是母亲;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高尔基从人类母爱的角度去洞察人心,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历史的动向,从而赋予母爱以新的人性涵义,让我们一起走进高尔基的《母亲》。
二. 知人论世——简介高尔基
(一)走进大师,聆听思想的声音
高尔基名言警句
1.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2.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
3.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学生齐读材料,老师相机点拨。
(二) 高尔基简介
学生回顾,老师补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3.28~1936.6.18),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 ,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高尔基的童年和青少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这成为高尔基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主要素材。
三. 介绍《母亲》的写作背景
俄国1905年的革命,以武装起义的失败而告终。随之而来的,是斯托雷平的反动统治时期。在社会生活中,颓废、消极和失败主义的情绪增长了。在文学领域,这种失败主义情绪表现得更为强烈。正是在这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精神混乱的时期,高尔基“匆忙地”赶写了《母亲》这部作品。他说:“我的任务是支持低落下去的反抗精神,来反对生活中黑暗的、敌对的势力。”正因为如此,列宁称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四.《母亲》的素材及故事梗概
1. 《母亲》的素材
这部作品是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写成的。20世纪初,在高尔基的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附近的工人区索尔莫沃工业区爆发了群众性的革命运动。1902年“五一”节,索尔莫沃的工人群众举行******,事后,沙皇政府的法庭审判了这次***的组织者。这次事件给高尔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当时就产生了要写一部小说的念头。小说的中心人物巴威尔·符拉索夫和母亲尼洛夫娜·符拉索娃,就是以索尔莫沃“五一”***时高举旗帜走在前头的彼得·扎洛莫夫和他的母亲安娜·基利洛夫娜为原型的。小说虽然以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素材,但决不是1902年索尔莫伏事件的翻版,而是20世纪初期整个俄国革命运动的艺术概括。
2.《母亲》故事梗概
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