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1-30 11:12:23
(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
c.同桌合作,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钟(生生互评)
(四)展示提升
(一)介绍普通计时法
师:小明10时就上床睡觉了,可我们10时还在上课呢,这是怎么回事啊?(上午、晚上),所以,通常,我们在生活中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几时来准确的表达时间。
(五)训练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小亮和小明是同学,想知道他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
(出示练习“认一认”的4幅图,让学生认读相应的时刻。要让学生完整表述:几时谁在干什么?)
2、练一练第2、3题
(六)学习小结
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做个珍惜时间的人。
五、教学反思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成功之处:
1、我一直在思索,怎样从一上课就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马上处于振奋状态呢?于是,我利用课余,让学生做一个钟面,学生非常感兴趣。学生为做的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小明的一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学生自己做的钟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3、在教学中,让学生边拨边说,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述表达能力。然后利用实物钟,拨动实物钟,让学生感知时针走的方向,提出“顺时针方向”这一专有术语。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表述方法重新描述小明一天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5、最后在课件上呈现小明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布臵课外作业,让学生以这个表为模板为自己的一天也设计一张作息时间表,从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起到行为习惯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
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拨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或半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而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再得以提高和规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多专研教材,把准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再通过各种有趣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并且对于钟面这种学具的新鲜感强,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部分学生不能达到有效训练或表达不规范。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例如:让学生先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多,而且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地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随意拨动模具钟面。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小组合作时,老师应参与其中,深入学生的探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并适当引导。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过于啰嗦,不简洁。带有很多口语,如“啊,好了,恩??”。对学生的鼓励评价还是不够,完全靠钟面这个学具来激发学习兴趣,忽视了鼓励评价的作用。例如:教学中在学生回答完后,可以对学生说点鼓励的言语,“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回答很完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能再大声点,就更好了。”等具体的鼓励评价性语言。又或者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争性的对比,通过对比来激励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在平时的教学和教研中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经验,让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