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2018-01-30 14:03:07
幼教网整理了2018浙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这样安全吗》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家庭生活和活动中的安全意识以及社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能力目标:掌握一些安全小常识及避免伤害的方法。
3、知识目标: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活动中会有危险,初步知道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原则。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来看,农村孩子生活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活动的空间范围比较广阔,家庭生活条件相对简陋,又少人监督,因此,生活中发生危险的机会比较多。同时,由于农村孩子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或者非独生子女,不像城里的孩子看得那样娇贵等原因,即使发生一些意外,农村的家长和孩子常常采取自行观察判断,草草了事的处理办法。再加上多数孩子的家长忙于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无暇管理孩子的生活及活动,对于孩子的生活安全指导和游戏安全的监督更是薄弱。所以农村孩子们的自我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往往不容易发现、认识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很难细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伙伴在户内外各项活动,以及公共场所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农村家家户户开放式的聚居方式,较为淳朴的邻里关系,也使得有些孩子对陌生人毫无戒备之心,容易上当受骗。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活动中也会有危险,了解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原则,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遇到问题及时正确地处理和应对。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两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简便直观、切实可行的方法,充分细致地观察自己的实际生活,从最熟悉、最容易被忽视的自身和周围发现问题,用“生活的真实”去触动孩子的心灵。教师选取的事例既要有典型性,又要有普遍性,比如说孩子们最容易大意的磕碰、烫伤、被动物伤害、玩火、到小河游泳、饮食安全…… 有些隐患是家长们也不太重视,甚至是习以为常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加以关注。事例不要太多太杂,力求一事一得,举一反三。
二是在课堂活动部分,要以激励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进来。特别是自护自救和救助他人的方法,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模拟实践,切忌纸上谈兵,避免出现“会说不会做”的现象,真正做到帮助孩子更好地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活动中也会有危险,了解与人打交道的一些原则,掌握一些避免伤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交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遇到问题及时正确地处理和应对。
教师准备:
插头插座、开水瓶或壶、刀和剪刀、镰刀、锄头等。
学生准备:
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学生校内外各项活动中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并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3课时。
1、第1课时完成话题“家中的不安全因素”的教材内容。
2、第2课时完成话题“活动要开心,更要当心”的教材内容。
3、第3课时完成话题“意外伤害保险”“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发现家中的不安全因素
[播放动画:找找家中的不安全因素]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交流课前寻找到的自己家里的不安全因素(见下表),并分析这些不安全因素分别属于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为什么认为它们是“隐患”?
我发现的隐患
我发现的隐患 在什么地方
小结:即使在我们觉得最安全的家里,稍不注意也会受伤。有撞到桌角的、有被开水烫到的、有帮妈妈干农活割伤手指的。我们把这些最常见的隐患分为下面几种
[出示图片:常见的隐患]
正因为造成这些危险的用品在家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有的危险还是因为我们并不认为是错误的老习惯造成的,很难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所以,我们称之为“隐患”。“隐患”更容易让我们因为疏忽而受到伤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
二、清除家中的不安全因素
1、[播放动画:容易发生的危险]
引导学生围绕情境进行讨论:如果不注意清除家中这些隐患的话,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使自己受到哪些伤害?你还有哪些发现?可用多种形式反馈讨论结果,如利用事先准备的工具当堂示范、相互合作演一演、编提示儿歌、说一说、画一画等等。
小结:不在危险的物品旁边玩耍、把家中容易造成危险的用品贴好标签、收捡好,不乱动电器用品、注意通风等,这些都是消除安全隐患的好办法!(板书:留心发现 及时清除)
2、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找找还有哪些不安全的因素,如农村学生回家走林地、庄稼地或山路易出现的问题。农村废井、水闸、高压线也常是学生易出危险的地方。想想应该怎样做,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3、学生把学习到的安全小常识编成问答题,以小组为单位,用“你出题,我回答”的方式进行一场小竞赛。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