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上海站 作者:romero 2017-12-22 13:47:35
家里小朋友周日(2017年4月23日)去参加了上实的机考,本来心态就是送去见见世面锻炼锻炼,(因为模拟练习我看到了一道感觉会筛选掉90%小朋友的图形规律题)。结果考好出来,小朋友说166道题目只做了134道就被机器提前终止自动交卷了,细问一下还主动放弃了9道左右的数字找规律觉得根本做不出。这反倒是激起了我探究上实机考规律和重新探索孩子教育的兴趣。也算是经历了一次,所以把一些想法分享出来。以下内容纯属猜测,如有雷同,恭喜中奖。
A、以终为始,教育的本质目的;
B、对于“实验”的理解,社会“实验”和家庭“实验”;
C、起点和终点,10年,社会调研和闭环实验;
D、机考的目的;
E、各种答题策略的猜测;
F、如何对抗。
A、以终为始,教育的本质目的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最后考上北清复交这样的大学,但是考上大学应该也只是每个父母对自己孩子寄托的N个希望之一,所以教育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人格健全、身体健康、积极向上、热爱家庭,等等。
看了一些网上的内容,觉得上实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和终点上,肯定不会把高考作为教育的“终点”,而应该是把伴随一生的独立积极人生态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终点”。对于选择高考结果作为最终目的和评判标准的家长,上实不会是一个在10年后会一直称心如意的选择。
B、对于“实验”的理解,社会“实验”和家庭“实验”
人如其名,学校的名字也体现出创办者和顶层设计者对其的愿景。
所以理解“实验”两个字,是理解整个逻辑的基础。先抛开学校和教育部门想实验什么不讲,单讲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实验:将目标预设好,然后创造各种条件,经过漫长等待、干预、修正……最后得到实验结果。除非教育工作者,每个父母面对第一个孩子都没有教育的经验,基本上参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保留好的,修正不好的。实验的色彩非常浓重。
再讲社会教育的“实验”,如果有一所“实验”学校,实验的目的又会是什么呢?回到前段讲的教育的目的和“终点”,我猜测,“实验”的目的是希望看看“教育过程”的差异对于“高考成功”和“社会的多元化成才”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用以审视和非常谨慎地优化中国5000年以来社会阶层晋级的“类科举”制度。
对于想报考上实的家长,是愿意把实验的权利留在自己手里还是交给社会教育,这才是要不要上这所学校最终的衡量标准。
C、起点和终点,10年,社会调研和闭环实验
看明白了“实验”的本质,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是10年一贯制的学制和起点终点到底在哪里。
(1)10年一贯制的闭环管理,可以更好的控制样本受外界的影响;
(2)起点:是一个挑选实验样本的过程;
(3)终点:输出学生个人发展的最优化路径,外加通过样本测试带来的社会普遍意义。
小结一下,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一场教育领域小规模的社会调研和社会实践。
考上了就是成为了整个实验的有效样本。
D、机考的目的
机考我更多的理解就是样本筛选的过程,所以筛选的结果不是选出最好的学生,而是选出最适合或者多样化的样本。和以高考为终点的选拔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
但是基本的智商测试又确实能保障样本的有效性!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果不测试智商,那么到底可以测试什么呢?
我猜应该是思维逻辑和行为策略!
机考需要考察的其实是以上两点,而不是那些题目本身。
#基于以上猜测,我觉得上实机考应该根本没有绝对分数和名次!#
上实机考过程其实是为数据统计和采集样本服务,最终入选的是符合(1)基本智商合格的样本,(2)思维逻辑和答题策略可以符合上实考察要求的样本。
E、各种答题策略的猜测
(1)统计意义是核心,所以任何没有办法标准量化的题型没有统计意义,比如录音题,完全主观判断,应该不是考察终点。
(2)选项有下拉箭头,学生是否下拉后再答题,会成为重要的变量。例如某个学生速度虽然快,但是答案选项不下拉就得出答案,并且多道题目都差不多。可能会被认为动手不动脑型。
(3)“放弃”选项,猜测有两个意义,第一用于筛选盲目答题的学生,即故意预留超出年龄认知的题目,如果不选择“放弃”,可能会被统计为盲目答题,对于其它选对的题目也应该会有准确性的怀疑。第二点,也是考察学习过程,如果选择“放弃”的类似题型反复出现,但有一次学生自己做对了,那么无疑这个样本是具备超级“学习能力”的天才。
(4)机考题总量,既然是考察答题策略,所以答题总量不重要,可以通过测试确认学生的答题策略才是重要的。做了一些题目之后被提前系统强行交卷的不代表能被通过,但是一定是被认可的样本。
F、如何对抗
没有办法对抗,因为机考考察答题策略而并非考题本身,所以上机构的课是为了成为一个合格的而非“意外”的样本,最终的入选取决于这场社会实践的样本选择策略。
也没必要对抗,家长希望培养一个好的孩子还是一个懂心理学的孩子。
补充观点:
个人观点:提前交卷只是被认可是有效的样本,但是录取其实是根据统计的结果倒推需要哪些孩子。所以我说机考其实没有绝对的分数和名次,因为学校需要按照各种统计结果找到合适的“实验者”。
回到教育的目的,(1)对于家庭,完善和构建孩子以及家庭的幸福感;(2)对于社会,优化、平衡社会整体结构;(3)对于13亿人口的特殊国情,应试是做到相对公平的唯一途径,映射到个人身上,公办教育的低成本层级改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所以真心希望上实越办越好,可以改变一些教育的现状,让不同的家庭可以多一些社会教育的路径选择。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