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作者:@佚名 2017-11-08 20:08:05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儿童营养《孩子营养素补充的4个真相!》,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说到宝宝的营养,常见到这样几种妈妈:“紧张型”妈妈,稍有“蛛丝马迹”,就会特别担心宝宝缺乏某种营养素;“多多益善型”妈妈,主张钙、铁、锌、锡、维生素都要大补而特补;“全托型”妈妈,将宝宝的营养均衡完全“拜托”给酸酸甜甜的营养素补剂……我们身在其中吗?关于营养素补充,正确的做法又是怎样的呢?
真相1
“疑似”表现和指血检测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的根本依据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爱哭闹、易出汗、有枕秃,或者有些食欲下降,马上就会联想到电视里的广告语,担心宝宝是不是缺钙、缺锌了。其实,这些症状都并不是缺钙、缺锌的特有表现,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这些症状,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些症状就得出宝宝缺钙、缺锌的结论。
接下来再说一说指血检测。通常我们带宝宝到医院检查微量元素,都是通过指血检测来完成的。很多父母在拿到结果后,如果发现宝宝一切正常,就大松一口气,而如果有某几项结果略微偏低,就会马上紧张起来,赶紧问医生:“我们的孩子需要吃什么补品呀?”其实,指血的检测结果同样不能作为判断宝宝营养素缺乏的根本依据。因为手指血的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会受到仪器、环境、实验室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还缺乏统一的检测规范,因此只能作为一种筛查手段,供临床保健医生和家长参考。
那么,目前什么才能作为判断的根本依据呢?要想准确判断孩子是否缺乏某些营养素,需要由儿童保健或营养专业医生根据宝宝的日常饮食习惯仔细分析膳食营养摄入情况、评价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和精神状态、全身检查是否具有某些营养素缺乏的体征,再结合反应体内营养状况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如指血或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铜、锌、钙、镁、血清铁蛋白、碱性磷酸酶、血清维生素A等,取静脉血检查结果最为准确,新生儿可以取足跟血)才能进行综合判断。
真相2
营养素补充过量会有很多不良后果
出于对宝宝的疼爱,有时候我们看到别的父母都在给宝宝补钙、补锌,自己心里也难免会痒痒的——要不也先给宝宝补着,管他缺不缺,反正都是保健品,吃多了也没什么害处。在这里要提醒这些父母——赶紧打住!因为即使是“保健品”也并非多多益善,营养素补充过量会有很多不良后果,尤其是在不了解具体营养成分和剂量的情况下,同时服用多种营养素补充剂则危害更大。
在已被证实为人体所必需的20余种矿物质中,含量较高的如钙、镁、钾、钠等为常量元素,含量较低的如铁、锌、铜、碘等为微量元素。由于大多数矿物质在体内的生理作用剂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因此一旦摄入过量与缺乏一样有害无益。在与宝宝营养关系密切的各种维生素中,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如果摄入过多,可经尿液排出;而如果维生素A、维生素D等脂溶性维生素摄入过多,则会出现中毒表现。例如,维生素D和钙摄入过量,可导致脏器组织钙化、高钙血症、高钙尿症,甚至可引发结石;维生素A过量,可导致精神萎靡,甚至颅压升高、昏迷等表现。
由于宝宝的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即使是在安全剂量范围内补充的营养素,也会加重宝宝机体的代谢负担。因此,即使宝宝真的缺乏了某种营养素,补充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1~2个月后,就应该到医院复查。如果情况好转就可以停止营养素制剂的补充,代之以食补。否则长期营养素制剂补充的结果也有可能造成营养素蓄积中毒。
真相3
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并非最棒的全能型选手
“吃一样补N样”的广告语确实有很强的诱惑力,让我们感觉这东东确实是非常经济的全能型选手!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多种营养素之间,特别是同为二价离子的钙、铁、锌之间由于在体内的吸收利用途径基本相同,一种营养素补多了,会影响另外两种营养素的吸收率。因此,建议如果患有贫血,就单独补充铁剂;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