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家长帮 2017-11-01 13:48:46
三
但是,这是我爸爸,骄傲的口气可能只有这几年。
我们都从年少无知走到了如今成家立业,或者是正值青春年华,也许就像《背影》中的儿子一样,当我们长大后,重新再看爸爸,再也不会觉得爸爸“真的很棒”,反而是总觉得他很迂,不聪明。
有一部电影真实的深刻的表现了这种在变化的关系,这就是由蒂姆伯顿执导的《大鱼》。
爱德华生性热爱自由,成年之后,他选择离开家乡,踏上了环游世界的旅程。一路上,爱德华遇见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角色,经历了无数精彩绝伦的的冒险,而他日后最大的兴趣,就是向他人喋喋不休的重复讲述他的奇幻旅程,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
电影中有很多爱德华给孩子讲述故事的镜头,并且每次讲的都是津津有味。当爱德华的儿子,从最初的饶有兴趣到不再相信父亲讲述的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一直到感到无比厌烦。父亲从五彩斑斓的形象,直接变成了一个谎话连篇的人。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找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当父亲如英雄一般的形象一旦坍塌,余下的只是怀疑和笑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不再需要他了。
所以,当威尔结婚后,他同父亲中断了联系,一晃就是数年。父亲从最初的被崇拜逐渐面容模糊,到最后索性不再有任何印象。当再次得到父亲的消息之时,即将身为人父的威尔才知道父亲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决定带着妻子去见父亲最后一面。
电影看到这里,面对重新相聚的父与子,他们会发生什么?当爸爸再次讲起故事的时候,又会有哪些不一样?随着父亲的离去,威尔会发现什么?这部充满魔幻且开放的电影结尾,会让你的许多种设想,依然不够充满想象。
有人说这是一部成人童话,也有人说这是个成长的寓言,大概就是因为电影讲述的离奇故事,不可思议的想象和结尾。
当我第二次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有了木子之后,和当初的观感有许多不同。第一次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作者给我们的精神安慰,一个关于父亲的美好传记。而当我第二次再看的时候,我不再怀疑这是导演刻意的安排,我觉得,父亲真的变成了他一直在讲的那条大鱼,从来没有任何人能抓住的鲶鱼。他所向往的,他所讲述的,都变成了真的。
正如和菜头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在这世界上,只有在你所爱的人之外,才需要辨别所谓真假。
我相信,父亲曾经讲的故事都是真的。那才是父亲的一生,那才是一个追求自由一直有梦的父亲的真正归宿。
电影到最后,儿子像是告诉父亲,像是告诉自己,或者是告诉尚未降临的孩子:
你可曾听过一个笑话,因为听过太多次而忘记了它为何好笑。
但是,当你再听一次的时候,突然之间,它又变成全新的。
于是,你想起来你最初为什么喜欢上它。
我想,那是父亲最后的笑话。
父亲因为讲了那个故事太多次,以至于他也成为了故事。
就这样,在他身后,故事依然流传,他也就成为了不朽的传奇。
电影即将结束,在薄雾笼罩的河流上,一条大鱼突然跃出水面,在向我们告别之后奋力游向远方。似真似假,如梦如幻,这可能是所有父亲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太多的隐喻,包括对这个题目有很多的分析。这部小说的作者丹尼尔·华莱士曾对小说标题中的“大鱼”是这样解释的:大鱼出自父亲最喜欢的比喻,在他一生中,他都在谈论离开出生的小镇前往大城市,因为他不想作“小池塘里的大鱼”。
每个父亲在成为父亲之前,都曾经怀揣梦想,走遍四方;当他老去,留给孩子的只是一堆半信半疑的故事。李健在《父亲》里唱到,你为我骄傲,我却未曾,因你感到自豪。我们大多都像电影中前半段的威尔一样,难以忍受父亲不断重复的故事,而当父亲即将远去时,你会发现这些故事即使是编织的,父亲已经成了故事的一部分。
更令人无法释怀的是,你会发现,你也是父亲故事中的一部分。
四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爸爸。
无论他是什么出身,什么职业,无论他是贫穷、自卑,还是沉默,他们永远不改的是无私的父爱。
如今做了爸爸,当我曾提笔给木子两岁生日写下东西的时候,我骤然发现,也许普天下的父母都曾有一样的心思:害怕有孩子,害怕孩子长大。这种害怕不是因为懦弱,恰恰是因为责任感;不是因为不爱孩子,恰恰是因为爱孩子到无以复加。
写到最后,我想起周星驰在《长江七号》中,借一个爸爸的口对孩子这样说,我们虽然穷,但是不能说谎,也不能打人;不是我们的东西,我们不能拿;要好好读书,长大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说的时候,屋子里坐着他们一对浑身脏兮兮的父与子,风正吹打着他们住的垃圾房的窗户,虫子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只有捡回来的电风扇似乎在聆听父子的对话。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