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作者:@佚名 2017-09-26 21:06:14
幼教网整理了幼儿园案例分析与反思《有效的提问要适时适宜》,希望对幼儿教育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发生背景:
这是一次语言活动,在学习诗歌《吹泡泡》的基础上,进行仿编,诗句的句式比较简单:XXX是XXX吹出的泡泡。但是仿编成功的关键是:要理解诗歌中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进行仿编,而在教原本比较简单的这首诗歌时,发生了如下情景片段:
互动过程:
老师出示第一句诗歌的图夹文,指着上面的小图片问:图片上是什么?幼儿:星星月亮,老师肯定了并用诗歌的第一句总结了一下:“星星是月亮开吹出的泡泡。”接着老虎又让幼儿看第二句的图夹文,马上有两三个幼儿大声读出了上面的汉字,我楞了一下,没记起来,班里已经有好几个孩子会认字了。于是我赶紧大声提醒说:“已经有小朋友会读出上面的句子了,真了不起,但是也要给其他小朋友思考的机会,别急着说出来,好吗?”他们几个点点头。接下来,我就用白纸盖住了第三句中的后面半部分,指着图片问:“那小朋友来猜猜露珠是谁吹出的泡泡呢?”因为后面一部分被盖住了,小朋友不能直接找出答案,开始进行思考联想猜测与露珠有相互关系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我又追问:“为什么说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幼儿都说出了他们是有联系的,这样慢慢地学完了诗歌开始进行仿编结果发现,幼儿方便时对据是掌握得都较好,仿编联想范围也较光。
初步判读与分析:
实现没预估到幼儿在学诗歌时会有部分幼儿会直接把文字读出来,这样也就失去了教的意义。对于已经识字的孩子,学习图夹文的这首诗歌已经没有一丝神秘干了。幸亏,我及时用提问来解决这个这个突发事件,并把活动过程继续延伸下去。其实我已一开始就知道班里有孩子识字,但没先放到会在这次语言课上这么轻松的读出来,制造了这个突发事件。如果把教具调整为先出示小图片,然后再出示图夹文,给幼儿以一个完整的印象,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在此过程中,老师的及时要求:要求给大家思考的机会和提问:露珠是谁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在如此情况下的几十应对措施,面对无法预估且无法挽回的尴尬情况下,如何有效的提问,是比较有效的策略呢?那就是顺势而为,不能用语言一棒打死他们的行为,而是及时提出要求,并未下面的环节设想,提出作为下一环节铺垫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抛还给幼儿之后,幼儿的注意自然就会跟着老师接着往下听。本案例中,我及时提问:“露珠是水锤出的泡泡”而改变前面的提问方式,及解决了识字对其他小朋友的影响,又让幼儿开始为仿编做准备,让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因为他们相互有联系,也知道今天仿编诗歌时也要这样的俩个事物才能编进去。简单的两个提问、一个要求,在非常时期适时地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课堂教学的提问既要有效也要适时,在适当的时候改变或设计一些应对的适宜的提问方式,能比较有效的应对那些非预估情况,这也是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所必须具备的因素。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