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作者:@佚名 2017-09-19 21:13:21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幼儿教学策略论文《在主题活动中实践“活的教育”》,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幼儿园“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中小学“研究性学习”向幼儿教育阶段的一种延伸,是一种整合性的活动,其特点是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在近年来的实践积累中我感到,“探索型主题活动”更重要的是强调儿童的自主观察、问题探索;强调教师的关注生成,有效支持;强调师生互动共同发展。而这里的三个强调则与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有着高度的趋同性。
作为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基地的金童幼儿园,我园十分重视主题活动中关于“活化”思想的研究,即生活情景化的“活环境”、游戏趣味化的“活材料”、教学多元化的“活方法”,并在实践反思中把时间、空间、大脑还给孩子的研究,走出一条推进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关爱的幼儿“活的发展”之路。
一、创设与主题相适应的生活情景化的“活环境”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正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而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主动性。所以,如何选择幼儿感兴趣,能推动其综合能力的发展的主题,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为此我们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最近发展区、情感兴趣为依据,选择贴近其现实生活的主题,如《好玩的水》、《冬天不怕冷》、《我要上小学了》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内容。一些能启迪幼儿情感、充实其对生活认知的内容,又与幼儿生活有着若即若离关系的主题活动如:《新老建筑》、《民间游戏》等,则是我们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而来,模仿旅游景点,我们创设情景化的老街、庙会、弄堂……孩子们在城隍庙的虎头鞋、小水桶、煤油灯的把玩中,在跳房子、甩菱角、斗斗鸡的游戏中感受着浓浓的民族情、家乡情。当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中向同伴展示由旅游地带来的特色服装——“新疆帽”时,教师及时捕捉到幼儿对民族服饰的好奇心,于是由旅游生活而引发的“民俗文化”的主题诞生了。由于活动的内容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探究、好奇、问题接连不断,教师则以此为基础,和孩子们共同创建了“中华民俗村”展,不断满足孩子们表达创造的欲望,同时“中华民俗村”展也成为班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管是家长、还是跨年龄班的孩子或是客人,只要踏进班级,孩子们都会自豪地介绍民俗村的故事、游戏等内容。
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做中学”,“放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的教育思想也自然在教师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二、提供与主题相吻合的游戏趣味化的“活材料”
针对传统教育过分迷信书本知识的缺点,陈鹤琴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课程论。陈鹤琴认为:儿童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一定要让小孩子有与环境充分接触的机会。只有引导儿童自己去探讨、去求索,才能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真知识和真世界。既然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是在其亲自参与各种活动中逐渐积累的,这就要求各科围绕某一自然和社会的话题组织活动单元教学,而不仅仅注重传统的课堂书本教学。
那么怎样提供与主题相吻合的游戏性、趣味化的“活教材”呢?在实践中我们看到:熟悉的生活环境,能使幼儿自由自在地融入。真实的生活用品,能使幼儿在自然适应。所以,教师们注重为幼儿提供不仅是现成的游戏材料,更多的是利用废旧材料做成的游戏材料。这些低成本高价值的游戏材料,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并不断地激发着他们进行新的操作。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房子”、“社区地图”等活动内容。在给“各种各样的房子”提供材料时,我们先投放的是同孩子一起收集来的各种纸盒等废旧材料,让幼儿随意地选择材料制作房子,满足幼儿的好奇和创作欲望;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力强的幼儿势必会产生不满足,我们就再投放自制的自动投币机、路边电话亭样板、让这部分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它的制作方法,随后自己尝试操作,再后来我又提供多种其他材料,支持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房子、电话亭及其他材料搭建“我家门前一条街”的探究,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又如:小班幼儿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性,离开了一定的具体事物的感知,他们的思维也就会随之停止或转移,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见异思迁”。小班幼儿刚来园时,往往不会用餐具,进餐时,有的用手反拿勺子,有的干脆不用勺子,直接用手拿着吃。针对这一现状,于是,我们在生活区内放入了用“小箩筐和动物脸”制作的各种“动物宝宝”,又提供了小勺子、红枣、黄豆、绿豆等材料。颜色鲜明、形象生动的“动物宝宝”吸引了孩子们,他们争着喂“动物宝宝”吃东西,喂时嘴里还说着“大熊猫我喂你吃枣子,要把核吐出来。”稚嫩的言语,让人忍俊不禁。其实,在喂“动物宝宝”的同时,孩子们已不知不觉地学习了使用小勺子。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