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幼教网 作者:@佚名 2017-08-28 14:51:46
紧接着,进入中班后,园方针对有意进入公立小学就读的家长,安排了一次“幼升小”说明会。一位看起来很资深很专家的老师为大家细细说明,在孩子升至大班后,她会如何利用每天半小时的时间,“ 帮助您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也不知道我这种“流窜分子”为何会有幸被安排参加这么高端的说明会,某一次,在我亲眼目睹了这位专家给那些“自主选择参与”的孩子做“幼升小”培训时的场面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还好我们没资格读公立。
既然没资格读公立,去私立的路也并不容易——比我早几年生娃的姐妹们在陆陆续续选择私立后,也大都是这么给我反馈信息的。
相较选择幼儿园,这一次,我积极也努力了许多。不再是懵懵懂懂跟随着妈妈探校团去左看右看,而是在探校之前,跟先生反复合计了我们的想法、需求,通过学校的官网、微信、说明会等多方面掌握信息后,再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先简单说一下我们自以为“一点也不高”的要求:距离适中、学费在预算之内等物理条件就不展开细说了;考虑到未来有可能还要去别处求学,希望学校能采用一套在全球范围内适用面较广的教育体系;重视孩子的母语,也就是中文的教育,至少在小学阶段不要放弃“中文作为强势母语”的教育前提;比起学习成绩,希望学校能更重视孩子对内在、对自我的探寻和认定。
是的,这种“自以为”很快就在寻找学校的过程中被打碎。这种要求虽谈不上过分,但在京城整个国际及民办教育大环境下,确实显得有点奇葩。“去私立不就是为了学好外语,早点留学吗”,“别傻了,去国外读书也是要考的,哪个学校不喜欢学霸”……诸如此类的好心提醒听了很多,我觉得我还是挺幸运的,最后挑挑拣拣,找到了一家我觉得还算满足我们要求的学校。
交完资料,紧接着就是去学校面试了。
以前,总有些学习好的同学喜欢以示“谦虚”地说,我从来不复习呀,我每天放学都在玩儿,而我们一家三口就是彻头彻尾相信这种说法的“傻子”。
到了面试当天的早上,临到要出发,我们家先生才想起来,“咦,好像穿得有点普通,忘了把最体面的那套西装拿出来”,然后在家长面谈中侃侃而谈他对小学教育的期望,“掌握中文如何重要,用好自己的母语如何重要”被他书生气地说了好几遍。而最重点的被面试对象更是完全状况外,直到被贴上名牌、准备走进考场,还在气鼓鼓地跟我说,“如果一会儿(老师让我做的)游戏不好玩,我就撕掉名牌出来”。
至于面试结果,还需要问面试结果吗?
上面这句话说得轻飘飘,事实上,从被通知我们需要“轮候”,到我真的接受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接受孩子目前的“学习认知水平”甚至比他同班的孩子都还要弱一些,我很是花了些时间,甚至有一天下午,一个人走在回家路上,因为突如其来的无力感,我站在大街上默默哭了一场。
接触教育焦虑的第一步
就在我感觉我已经能接受现实的时候,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周志文先生的一篇《没有一个孩子是可以被放弃的》在网上疯转。文章讲述他有一个从生下来就比别人慢一些的大女儿,以及他和妻子是如何陪伴着这样一个样样比别的孩子来得晚一点的女儿慢慢成长的故事。
许多人,包括身边的一些朋友,都认为这样的文章,对于刚刚遭受了那样打击的我来说,难道不是莫大的宽慰吗?
“没关系啊,可能你的孩子也跟球儿一样,比别人慢一点,但你看最后球儿不也进入了全美音乐排行TOP 10的学校攻读吗?”
这样的劝慰真诱人,对不对?但真的很不好意思,我想你们都误会了周先生讲这个故事的本意,他并不是在为你描述一次精彩的人生大逆转,而是试图告诉你,他在陪伴女儿成长过程中,在如同你我一般经历焦虑、痛心,甚至也曾为孩子报读过各种补习班之后,他体味到的教育的真谛。
“教育应给受教育者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交到孩子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教育应该想办法造就一个人,而不是摧毁一个人,至少使他自得、使他快乐,而不是使他迷失、使他悲伤。”
这段在我看来闪闪发光的文字,被我摘录下来,并转发到朋友圈。与我摘录了同一段文字的一个妈妈和我聊天,我们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假使球儿的人生没有逆转,没有赴美留学,而是如她父亲所担心的“高中毕业,到电子公司做个装配员”或是“到百货公司做个售货小姐”,即便周先生本人觉得饶是如此,也不见得不可以,甚至他依然会如是动情地把这篇文章写下来,但这篇文章还有在中国家长的朋友圈被疯狂转发的可能吗?
我们俩的心中隐隐有个答案,但都没有说破。
在今时今日这样的环境中,为人父母当真不易。俗语说“养儿一百岁,操心九十九”,现在的我们要操心烦恼的事情从孩子还未诞生就开始了。然而,我们只顾沉溺在这日渐增加的负担中,却忘了问自己:所有这些焦虑的指向,究竟是更多指向孩子本身,还是其实指向了我们自己内心的虚荣和不甘心?
不能接受平凡,无论如何都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一些与别不同的闪光点,未来能够从事一些光鲜体面的职业——哪怕凭我们如今的阅历,压根不足以判定孩子们未来就业时,这个世界上都还有哪些职业可供选择,何为光鲜、何为不体面,又从何说起?
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归到接受教育的那个人身上去,或许是个很好的解除教育焦虑的开始。当受教育只为受教育,当读书只是读书,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与快乐。
正如同我当初仅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为他选择了那个幼儿园,可能在接下来的择校过程中,我会继续督促自己更多顾虑到他的需求、他的想法:当那些大人都觉得很满意的学校,对他来说有点太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商量看看,通过他自发自愿的努力,他能达到学校的要求吗,假使依然达不到,或许我们都该考虑放弃,转而选择更合适他的去处。至于他的未来光鲜与否,不该是一件我们父母也奢望穿上的袍子,我们当然该为他取得的每个成就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我们应该对我们自己的人生充满自得。
至于平凡,它恐怕已注定会与绝大多数人的人生牢牢绑定,即便你再不甘。平凡的人生并不可耻,平凡又不幸福的人生好像才更可怕,而幸福从哪里来,往往正在于你是否恰如其分地认识了你自己。又或者退一万步讲,假使你都已经不甘到了那种地步,为什么不直接用这种热情去添补你人生中的缺憾,而要花费十几二十年的漫长时光去等待另外一个人来满足你的夙愿?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说是“择校记”,但其实这里面没有半点成功经验可供你参考。假使把这个世界上的家长,按照择校能力来排序,我可能是倒数的那几个。而这一场因择校而起的小风波,又一次促使我向内发现我自己,更明确自己接下来应该做出的选择,以及必须为这些选择付出的代价。
是将之与你共勉。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