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6-08-02 15:01:48
叶兆言说,“认识和了解一个城市有很多渠道,借助老明信片不失为一条捷径。珍贵影像是最好的历史说明书,仿佛时空隧道,轻易地就回到过去……”他说的是根据南京藏家俞康骏先生收藏的老明信片编辑的新书《老明信片·南京旧影》,书里的明信片,直观地展示了半个多世纪前南京的模样。
夫子庙俞先生的藏品店里,陈列着书中明信片的原件,这些都是他20年来苦心孤诣搜罗来的“宝贝”。其中有从网上拍来的,有从国外小店淘来的,还有请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总计1000多张,均是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明信片的影像主题涵盖南京的山水名胜、古都遗痕、府衙旧迹、陵墓梵宫以及市井百态、人生万象。
今日的南京名片夫子庙,也是老明信片取材的“明星”。有趣的是,那时候人们取景的角度与今天几乎没什么不同,大多是站在文德桥向现在“秦淮人家”四字方向望去,不同的是那时候秦淮河的水面比今天宽阔,而且画舫林立,但有一张明信片却是放竹排载货的照片,可见秦淮河在当时还有一定的交通运输功能。靠近“天下文枢”牌坊的商业街与今天夫子庙的繁华热闹几乎一样。历史上南京夫子庙就是与北京天桥齐名的“杂巴地儿”,在明信片上这一说法得到了证实。老明信片上的夫子庙,不仅席棚林立做买做卖,还有不少推车担担的小贩以及撂地摆场子的把式人,演绎着一出南京版《清明上河图》。
相对于夫子庙的市井风情,那些今天已经见不到的画面更加吸引人。北极阁下的小铁路就是其中之一。明信片中记载这条铁路又叫宁省铁路、江宁铁路、京市铁路、宁市线,是清末新政的产物,宣统元年(1909年)一月通车,沟通了南京与下关地区的交通,在当时全国各省中独步一时。因其线路短、站距近、设施简单、行车速度慢,俗称“小铁路”或“小火车”。铁路全长不足13公里,起自下关江边,经三牌楼、丁家桥、今东南大学、总统府到今天的白下路止,共有下关、三牌楼等6站,1958年全部拆除。另一张明信片则展示了莫愁湖的另一面。在这张名为“莫愁湖放鸭”的老明信片中,今天秀美雅致的莫愁湖当年更像是一个乡村大池塘,满塘拥挤的鸭子,是湖边居民的一幅生活小景。“交通信号楼”也是如今不可复见的民国旧物。在一张名为“中山北路交通信号楼”的明信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信号楼是立在道路中央的一座中式凉亭,飞檐翘角,六根柱子上安装着电信号灯,典型的中西合璧的交通装置。
和明信片的影像题材一样,老明信片上的邮戳、邮票也洋溢着浓厚的历史韵味。邮戳越多意味着故事越多,邮票越独特价值自然也越高。一张1935年从南京寄往上海的明信片上就盖着好几个邮戳。原来当时邮寄一张外埠的明信片需要2分半邮资,而邮寄这张明信片的美国人却只贴了2分钱邮票,收信人收到这张明信片时,还要支付半分钱邮资和半分钱罚款,于是明信片上出现了一张一分钱的“欠资邮票”。还有一张盖着七八个邮戳的明信片,这张从南京辗转寄往美国的明信片因为对方没有收到又回到南京。俞先生说,这七八个邮戳让他花了8000元才从拍卖市场上竞得。
说到拍卖,还有一个途径是网络拍卖。俞先生的许多藏品是通过网络拍卖获得的,其中年代最早的一张彩色明信片,“1906年秦淮河夫子庙”,是俞先生2008年在ebay网上花50美元拍得的。
130多年前欧洲人发明明信片,1890年代“大清”邮政开始出品明信片,囿于当时的国力和照相技术,“大清”邮政的明信片以“邮资明信片”居多,这些印着照片的“现代明信片”,几乎都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和外国机构制作的。《老明信片·南京旧影》中的老明信片都是当年居留南京的外国人寄往家乡的,可惜这些明信片背面的内容还未得到充分研究,如果将这些用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写就的内容翻译出来,就可以了解当时外国人是如何向亲友讲述南京的,为我们提供一个了解老南京的新途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