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6-07-28 17:27:33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先天及后天的一些因素,越来越多的夫妻出现不孕不育现象。男女不孕不育的程度大幅上升,已然达到一种地步,几乎成了一种现代病。造成不孕或不育的因素可能来自女方,也可来自男方,或是男女双方的共同原因。所以,正确认识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以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很重要。
男女年龄越大,卵子和精子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导致不孕不育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不孕的原因,女方因素包括:1、排卵障碍,卵泡排出障碍、卵泡发育障碍、排卵不规律;2、卵巢功能低下,卵巢早衰,无可用的卵子;3、输卵管因素,包括输卵管周围粘连、堵塞、积水,失去运输功能;4、子宫异常,包括子宫畸形、缺如;5、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过薄,内膜息肉、内膜粘连等;6、宫颈发育异常、炎症、黏液异常;7、外阴、阴道发育异常;8、子宫内膜异位症;9、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异常等。男方因素有性功能障碍,少弱畸精子症,无精子症等。也存在一部分夫妇,为原因不明性不孕不育,即所有能查的检查都查了,就是找不到不孕不育的原因。
怀孕跟男女年龄有关系吗,是不是年龄越大怀孕的几率就越小?
怀孕跟男女的年龄有关。年龄太小,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年龄太大,卵巢的储备能力下降,卵子和精子的质量也下降,怀孕的几率就小,即使怀孕,孕期发生各种并发症的风险也增大。减肥过度可能导致闭经,即不排卵,从而导致不孕。
得过阑尾炎,结核病及传染性疾病也会影响怀孕的几率?
阑尾炎、传染性疾病容易引起盆腔炎,导致盆腔粘连,从而导致输卵管周围粘连,输卵管通而不畅或堵塞,无法正常运输卵子及受精卵;结核病如果播散到盆腔、累及输卵管,输卵管极容易出现堵塞,并将永远失去功能。
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以导致不孕吗?
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一部分患者会因内分泌的紊乱,高雄激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高LH、代谢异常等,出现排卵不规律或无排卵,伴卵子的发育成熟障碍;还有一部分患者,因为激素的紊乱而导致子宫内膜形态欠佳,不适合胚胎着床。如果病情不加以治疗和控制,就容易导致不孕不育。
长期熬夜,失眠多梦,减肥导致不孕不育的可能性大吗?如何调节?
长期熬夜、失眠多梦容易引起内分泌紊乱,特别是泌乳素升高,进而导致排卵不规律而影响怀孕;存在导致不孕不育的可能性,此时,如果能注意休息,规律作息,及时纠正紊乱的内分泌环境,可以使排卵恢复正常。减肥过度可能导致闭经,即不排卵,从而导致不孕,在普通人群发生的几率较低。这时需及时、充分补充营养。
目前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有哪些?
治疗不孕不育的方法主要有卵泡监测(包括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手术治疗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因素、子宫、宫颈、阴道等发育异常、梗阻性无精子症等引起的不孕;药物或手术纠正内分泌异常疾病。关键是要找到不孕症的病因。
输卵管积水影响怀孕率吗?怀孕后会导致流产率升高吗?
输卵管积水有可能流向宫腔,会冲刷胚胎影响着床,或引起炎症、具有胚毒性等,从而影响怀孕的几率。怀孕后会导致流产率升高。
不孕不育夫妇应双方一同就诊检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不孕不育症夫妇如何共同诊治,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首先,男女双方一起就诊检查,女方基本的检查包括生殖激素六项、甲功三项、妇科超声,必要时还需查输卵管造影,宫腔镜检查;男方主要查精液常规。待找到不孕不育的原因,大夫会给出一些治疗的建议,告诉其各个方案的利弊,也会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让夫妇两人或是全家人商量。这个最合适的方案是在综合评价男女双方的生育能力、家庭经济条件、妊娠成功率以及患者的意愿之后给出的。
在备孕前应该做哪些检查,降低畸形率?
正常情况下建议怀孕之前检查甲状腺功能、血糖、产前病毒筛查、传染病检查等基本检查,有遗传病家族史的患者则建议就诊遗传学门诊行遗传学咨询,评估遗传风险,有可能还需做基因检测。
北京天伦孕育专家团提示:不孕不育是夫妇双方的事,怎么样保持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而不是互相埋怨。治疗不孕不育是一个很艰辛、漫长的过程,比起时间的消磨,更考验不孕夫妇的心志。所以,男女双方一定要相互理解和支持对方;无论是谁的原因导致的不孕不育,都要用爱来包容对方,一起来面对。
关于怎样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以下建议:
一、夫妻应该认识到试管婴儿治疗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不成功,成功后流产的可能性,有心理准备去承受;
二、做与不做试管婴儿应该是商量之后的共同决定,不能带一丝的不情愿,否则接下来的路走下去会很辛苦;
三、需要有信念的支持,有对未来的憧憬,想到辛苦之后会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心情就会很好,付出再多也愿意;
四、当有疑问时可以向医生咨询,有困难时找他人倾诉,不要一个人扛。作为医生,我们也是以微笑面对每位患者,用真心服务于每位患者,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耐心、热情的给出我们的解释和每一步治疗方案,期待她们都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