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10-21 11:18:38
近些年,媒体时不时地会有幼儿园老师对孩子进行虐待、体罚的报道,手段和花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难以和可爱的幼儿园老师形象放在一起。令家长们困惑的是,为什么孩子被老师伤害后没有告诉家长,而是选择了沉默呢?
●沉默对孩子而言,可能是聪明的应对方法
记得有一条新闻中提到,问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孩子说:“我怕妈妈担心”。相对于自己所受的伤害而言,不让妈妈担心更重要,听起来感觉孩子太乖了,让人有些心酸心疼。
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这只是孩子表层能够表达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只是因为怕妈妈担心,通常妈妈担心是因为事情不像自己期待的发展,从而会有焦虑的表现。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父母们容易做的往往是急于纠正孩子的想法或表达,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否定,没有被理解和看到。
慢慢地孩子得到一个印象,父母不能理解我懂我,我如果和他们说一些事情尤其是负面的东西,他们会不喜欢,会担心,我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父母就不爱我了。
因此,孩子最聪明的选择自然是,为了少受评判和获得爱,以后遇到什么事情就少和家长说,不和家长说,逐渐切断了与家长的心灵交流。孩子与家长的互动常常流于表面和浅层。
一些大学生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时,和父母沟通,许多父母的反应通常是“不可能啊,我家孩子好好的,昨天还电话说一切都好”,其实,有的学生心理困扰已经好多年了,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晓。
●父母活在理想标准里拒绝了真实的孩子
我们来看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断你是否熟悉: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我们班的婷婷”
妈妈:“童童,婷婷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够不喜欢婷婷呢,她知道后会多难过呀”。(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能够喜欢与小朋友玩)
童童:“我喜欢小小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妈妈:“童童,你怎么能够这样想,我们家的房子虽然没有那么大,但也很好呀”,妈妈忍着生气尽量缓和地说。(妈妈理想中的孩子是要安贫乐道,不贪图享受。)
童童:“妈妈,我不喜欢吃红枣”。
妈妈:“为什么呀,你不是前几天还说喜欢吃吗?”妈妈很奇怪地问。(妈妈理想的孩子是一直喜欢吃健康的食品。)
童童:“我不喜欢上幼儿园”
妈妈:“幼儿园多好呀,有滑梯,还有好多小朋友”。(妈妈理想的孩子是天天爱上幼儿园。)
类似的亲子对话片断在生活中应该很熟悉,我们通常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然而,你细品一下,这每一次对话都在告诉孩子:你不应该有这些想法,你像妈妈心目中期待的那个样子就是好的。你不是个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你这些想法。妈妈每一句的回馈其实根本没有看到眼前的孩子,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情绪状态、孩子对这件事情的想法等,而只是活在自己头脑中理想小孩的标准中,急于去评价纠正。
成人拒绝了解孩子内心真实发生的,就是拒绝真实的孩子。
●透过行为和语言,带着好奇去走进孩子的内心
一次儿子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和高兴。
大人们正在一起聊天,忽然,一个小朋友跑进来,表情很郁闷地走到妈妈身边:“妈妈,我不想在这玩了,我要回家。”妈妈很困惑,你们难得在一起玩,刚才还玩得很高兴,怎么就忽然要求回去了呢,就问孩子:“为什么不想玩了,你们是好朋友呀,在一起不是玩得很好吗?”孩子说不出来原因,就嘟囔着:“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和他们做好朋友了,不想和他们玩了”。妈妈不知原因,试着安慰孩子无果。
我对孩子妈妈示意下,走到孩子身边。
我拉着孩子的手问:“我看到你走过来时好像很不高兴的样子,是不是生气了。”孩子点点头。
我问:“能不能给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因为他们怎么怎么样(省略具体内容),我很生气,我再也不要和他们玩了。”
我说:“哦,他们这样子做,你觉得他们不应该,所以很生气是吧。”孩子又用力地点了点头。此时,我能感觉到孩子其实内心的情绪因为被看到,已经不再是气鼓鼓的了,也放松些了,但愤怒背后有些伤心,因为觉得好朋友不应该拒绝自己。
此时,孩子已经愿意和我沟通了,接下来,我们才是针对事情和孩子交流了。只有孩子的情绪被看到了,孩子也才可能听得进你说的话。
后来,孩子的情绪虽然仍然有些郁闷,那是情绪恢复的自然过程,但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情了,而是投入到别的事情中开始玩了。
行为和语言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人的很少部分,就像冰山上的一角,并不是冰山的全部。同理,孩子的行为和语言也只是他的一小部分,他不等于他的行为和语言,他有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就像水面以下的冰山一样。如果我们把行为、语言或情绪看作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个信息,就更可能放下头脑中的诸多评判,而是带着更多的好奇,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给孩子更多的心理支持。
只有孩子感受到他的整个人、而不只是表现好的时候才被理解,被接纳,他才敢于自由地在你面前表达他的想法,展现他的痛苦和快乐,而不担心被否定和批评。你才得以有机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帮助。
关系是否亲密,真实和真诚是基础。否则,不管是亲子还是夫妻,即使彼此之间很多的爱和照顾,如果不能真实地做自己,这种关系就会是一种消耗,而不是滋养。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