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9-21 16:44:56
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爱因斯坦
我的孩子刚刚进入了小学,这是她人生的一个新开始,我和她一样,对学校生活充满无限期待。
第一次家长会,老师严肃又详细的给家长们布置了各种“作业”:要给孩子买统一的本、笔、铅笔盒、文件袋;新书要包统一的书皮;女生要留指定的发型,男生头发长度要符合规定……
小学生需要整齐划一到如此地步?
我按照要求置齐了学习用品,还给她梳好了指定的发型。下午接孩子回家,发现她眼睛哭的红红的。原来,百密一疏,我忘记给本子包书皮,害的她挨了老师的批评。
才上学第一天,就因为这点事情让孩子对学校留下坏情绪?
昨天,孩子给我看她最近获得的各种小贴花奖励,在我为孩子的进步高兴时,她说,“妈妈,你别弄丢了,老师说还要贴在教室的墙上呢!等够10个贴花,就能换奖品。”
贴花是用来换奖品的?
我困惑了。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接受教育,但是学校会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还给我们?
学校整齐划一,略显生硬的模式,与我长久以来所持的教育理念起了冲突。
比如,我给孩子选择的是中美合资的幼儿园,那里崇尚个性和创新,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玩具、用品,引领孩子观察生活,记录心情。强调顺其自然,把潜在于孩子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有一次,孩子画了一只猫,我问她:“你的小猫为什么会长着翅膀?”孩子说:“因为我的小猫是天使啊!天使都长着翅膀的!老师说,我的小猫也是可以长翅膀的。”
是的,为什么猫就不能有翅膀呢?孩子的想象总是自由自在的,不必拿成人的模式桎梏了孩子的思维。
再比如,我认为和物质奖励比起来,精神奖励更为重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荣誉感,激励孩子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的完善自我。激励的言语,满意的微笑,赏识的眼神,都是精神奖励的形式,这些看似微小的言语和行为,只要是发自你的内心,孩子都能接收到,给予孩子莫大的鼓舞,甚至让孩子铭记一生。
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与孩子的奖励,而不是拿十个小贴花换来的奖品。
“重过程,轻结果。重精神,轻物质。重德育,轻智力”不应只是一句口号。
“教育”应该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引导孩子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创新,激励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如果教育不能从人性出发,不能以追求幸福和自由为根本,不能教人以尊重,不能给人以真善美定的教化,这样失缺了人文情怀的教育怎能算成功?
并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对于孩子,家长和老师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但是,学校体制管理自带的属性不可避免得会扼杀掉孩子的一部分美好的天性。这时候,需要家长来为孩子弥补。学校教孩子知识、规矩和品德,家长则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人文、劳动和创新。
如果学校让孩子穿统一的校服,那由你教会孩子审美。
如果学校让孩子遵规守矩,那由你来告诉孩子“猫咪也是可以有翅膀的”
如果学校给孩子规划好了成长路线,那由你告诉孩子,人生有无限可能。
……
学校把孩子带进现实,由你来守护孩子自由的天性。
这绝不是对立的撕扯,更像是两条藤蔓的相互依靠,相互攀生。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原本调皮的孩子,在知识增长的同时,慢慢懂得一些社会规范,不随手扔垃圾、人多的地方不喧哗、注意节俭、提倡环保……而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人际关系、劳动态度等等也越来越优化。这些微末之处,映出的,正是学校和家长的合力作用。
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还能剩下多少?这绝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问题,更是作为家长的你,需要思考的。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