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9-21 16:43:25
不是有这样一句老掉牙的话吗?“即使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想法。”相信这句话蛮多人认同的。
既然婚姻中夫妻吵架不可避免,那么,父母吵架如何不伤害到孩子,就是一个人人都需要学习的话题了。
首先,回答知乎上的那个问题。为什么父母一吵架,小孩就特别“懂事”?
我想,这个“懂事”是加上引号的,这很重要。“懂事”的孩子更倾向于对自己情绪的“压抑”,承担着敌意的重担和消极的情绪,攻击自身,又不能表达,表面上看是“懂事”的,其实却是一种内伤。
而且,我需要指出的是,知乎题主的“一?就?”的这个逻辑关系是不严谨的,甚至主观了。同时,这一部分表现出“懂事”的孩子,其实更令让人心疼,也更让成年人觉得惭愧。
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不可否认,吵架对孩子的情绪是有影响的。心理学家担心在孩子面前的吵架会给孩子埋下情感心理的问题种子。更有研究指出,6-12个月的婴儿即便在睡着的时候,大脑都会对愤怒的语调有所反应,会变得更敏感。
可与此同时,英国学者TerriApter却在其著作中质疑:凭什么父母就不能发生冲突,表达愤怒?而凭什么认为孩子就一定无法承受父母的任何争执?
她在文中强调,不是所有的吵架都会让孩子受伤害,也不是所有的争执对孩子来说都是负面的。与此同时,父母如果一味地恐惧自己的争吵一定会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很有可能会产生“好行为综合征”。关系稍微紧张一些就会引发焦虑,于是父母之间学习用虚伪的微笑、隐忍的克制来掩盖。这样子表面上看不是“吵架”,但其实也不亚于“吵架”,敏感的孩子一样能看出这种不安“和谐”。
不知道怎么吵架的人,有时候也是辛苦的,因为内在会承担很多的委屈。孩子将来要面对的人,不会都是温和沟通的,有些时候孩子也需要通过捍卫自己,才能抵挡别人的侵犯。
如果吵架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吵架”
我们往往都是担心“我们怎么对待孩子,要不要紧”?可是基本上很少人会问,“我怎么对待我的太太/先生,要不要紧”?
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研究婴儿依附行为有一个词叫“工作模式”,认为孩子的心智有一种他与他母亲的工作模式存在,这个模式可以告诉他,从母亲身上他们可以期待什么(Apter,2012)。假如一个先生不停地贬低他的太太,那么他们在一起的话太太就可能看起来很悲哀或者不开心。如果彼此结婚很久了,那么即使他不在,太太的表情也会看起来很哀怨。孩子很快就会明白这个关系:父母也有可能是蛮不讲理的野蛮人,用蛮不讲理的方式去对待人。因此,表面上看似“懂事”,抑或“暴力”倾向,都是孩子的一种内在防御和抵制。
让我们先看看研究中的危险炸弹例子:
——争吵中夫妻俩是否表现出轻蔑的态度?
——有没有取笑对方,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
——夫妻是否喜欢冷战,让对方困惑而抓狂,最后相互不理不睬?
——夫妻是否各自拉孩子站队,向孩子哭诉,或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比如“你爸爸脾气很暴躁,你可千万不能学他”?
这些危险“炸弹”不仅仅会破坏夫妻关系的和谐,甚至也会让孩子卷入到成人情绪的漩涡里,这样方式的吵架对孩子来说则更是要害的。
普遍认为,孩子需要学习管理争吵,主要是要掌握以下的能力:如何捍卫自己的声音,同时照顾到彼此的关系。因此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知道争吵和争执并不会真的断了关系的连结,父母之间不会因为争吵,而不爱对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孩子这个能力的养成和练习一定最先萌发于家庭,不管是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还是手足之间的争执。
可是学习如何吵架,和管理如何争吵是非常难的事情。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让事情演变成和配偶互相大吼大叫或者拳打脚踢的地步。不管是不是真的隔离了孩子,孩子都会很敏感地学习到这些肢体冲突。
澳洲家庭咨询师SteveBiddulph认为,当你察觉双方的讨论即将演变出难以控制的时候:
1、告诉对方,你需要冷静一下。等到双方都可以坐下来理性讨论的时候,我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2、如果你觉得非常生气和难受,可以告诉对方,等我没那么激动的时候,大家继续刚才的话题;
3、你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或者去房间冷静一下;
4、在情绪失控之前就要立刻采取上述的做法,否则一旦拖下去,结果不容易控制;
5、当天稍晚要找个时间和对方聊聊。可以先搁置之前的问题,只是谈谈家人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性,问TA是否也觉得这很重要,然后跟TA解释想要和睦相处有时候必须妥协。然后,只要涉及安全、承诺、以及尊重其他家人权利等问题,你绝对不妥协。问TA当你要求TA安静下来时,TA愿不愿意配合。然后你们就可以休息一下,庆祝双方达成共识,或是回头讨论原本的问题。
不管是不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对于“争吵”的态度,是理智且冷静的,而且当父母之间面临必须小心处理的情况的时候,就要立刻停战。这不容易,但必须得学。大家互勉。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