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9-17 16:46:39
前些天,和几位好友聊天,一位妈妈感慨地说,现在教养孩子越来越不自信了,管了怕伤害,不管是溺爱,面对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做父母的究竟怎么做才是好呢?
如何自信地管教孩子,这可能是很多父母困惑,并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南的一个普适难题。
自信地管教,父母需要必要的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控制和等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接纳和理解真实孩子的基础上,是父母应该履行的管教义务。
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着不讲规则,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需要让孩子逐渐理解并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好的规则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自由,因为当孩子不知道行为边界在哪里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行动,更可能是先试探边界。
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讲,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不遵守必要规则、以及危险行为等,父母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地履行管教责任。
如今的父母管教孩子为何多纠结
如果排除社会和家庭因素,仅考虑父母自身的阻碍,父母管教时纠结的原因通常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补偿心理: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经验,面对孩子时的补偿心理。
在父母缺少对自己内在觉察的情况下,容易在某些方面过度溺爱孩子。如果父母自己被管教过严,当自己有了孩子时,潜意识就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幼年的自己来养育。见不得孩子有负面情绪,容纳不了孩子的受挫体验等。
二是被各种育儿经限制:因为各种育儿知识或所谓的育儿标准动作,导致在管教时总担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导致发出的行为指令让人无法信服,没有效果。
比如,父母通过学习,了解到面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处理方法,然而,如果父母只是照本宣科,就可能在说话和行为时,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孩子一定能够觉察出来你的纠结和犹豫,从而让管教行为和语言失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生活中常听纠结的父母说:“各种方法都试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没用。”
孩子需要父母明确、一致的管教
一日饭间,想起近日来与儿子的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忍不住好奇地问儿子:“儿子,你愿意换个妈妈吗?”。儿子看着我不解地说:“我不要换妈妈,我觉得你这样的妈妈就够了,我只要你这样的妈妈”。
话说的真有些小感动,继续问:“要不你先听听妈妈说的,想一想再做决定怎样?”儿子点点头,饶有兴趣地听我说:“我在想啊,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会不会很喜欢,比如,你想看奥特曼时就看,想不睡觉看一夜也可以,妈妈就想办法满足你;你要是想吃冰淇淋,我给你买好多好多,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觉得这样的妈妈怎么样?”
儿子听的过程美美地听着,完了说“不要,我不要这样的妈妈。”我问:“这样子的生活不好吗?”儿子认真地说:“如果我一直看动画片,我的眼睛会受到伤害,我实际上也想要睡觉的;如果一直吃冰淇淋,把肚子吃坏了,我会生病难受的”。
尽管只是我儿子的一个个案,但我相信童言无忌。由此看来,孩子不需要一个无限制满足的父母,适当限制也是爱,孩子看得见。
父母惯常的管教行为缺少理解与接纳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亲子斗争情境:
孩子:妈妈,我就要看动画片。(一集一集地不停地看)。
妈妈:不能再看了,再看会伤害你的眼睛。
孩子:就不吗?我就要看。哇哇哇~,我要用炮弹把你给炸飞了(四五岁的孩子体验到了语言的力量,会搜索最有杀伤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
此种情境,相信许多父母都经历过,通常我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应对:
一是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最终投降了,结果这个方法孩子通常会继续使用。父母常常会感觉焦虑,无计可施。
二是父母会选择坚持,但是是一种对立的坚持,“不行就是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是哭一天我也不会让看。父母的担忧是,我现在能管得了他,等他再大些,还能管得住吗?
三是父母给孩子讲道理,但是通常的道理往往会远离孩子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夸大看电视的恐怖后果,通过让孩子恐惧达成目的。
四是父母在发出指令前,就担心孩子不会停止看电视,对自己有效管教孩子缺少效能感。语言和行为常常会隐秘地不自觉地流露出讨好的信息。
......
以上的惯常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孩子此时想要继续看电视的情绪和感受没有被接纳,父母只看到了行为,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人。此时的亲子关系不是相互信任的,管教效果自然会比较差。
父母如何自信地进行管教
如果能够先看到孩子这个人,然后再去纠正行为,不一定马上有效,但是,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对立情绪,而且会让父母在实施管教时更有信心。
上述举例中,妈妈面对孩子此时的行为,可以这样做试试看:
● 第一步:接纳情绪和感受,看到孩子这个人。
孩子,你现在特别想一直看这个有趣的动画片是吗?”(我们追连续剧看的感受还不是一样:同理心)。孩子通常会点头。“妈妈看到好看的电视也一样想继续看,妈妈懂。”(你说出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并且表示你有过同样的感受,能够理解)。“妈妈不让你继续看,你很生气是吗?”孩子通常都会点头。
● 第二步:坚持,信任的关系可以承载坚决。
信任关系下的坚持是温柔的坚持,这与著名的自体心理学派科胡特的那句:“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的前半句道理相同。
“但是,我是你的妈妈,我愿意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如果继续看得太久,你的眼睛还正在发育阶段,容易受到伤害,美丽的世界就看不清了。”此处可以结合孩子的理想,比如,想当黑猫警长,想当孙悟空等联系起来,如果注意保护眼睛,就更可能当黑猫警长,练出火眼金睛等。
和孩子可以经验到的理想结合起来,孩子此处的痛苦就变得有意义了,当痛苦有意义时,就变得可以忍受了。
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是你的妈妈,在你还不能管理自己看电视时间时,我会帮你管理,直到你能管理自己看电视时,我就会把管理权交给你。
如果孩子还继续哭,也允许他哭,可以跟孩子说:“如果哭一会能让你感觉舒服一些,你可以哭一会儿。”但语气一定是理解,而不是放弃和冷漠。
自信管教的关键在于父母内心和谐一致
首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一定要建立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如果不能理解,可以问孩子感觉怎么样。如果孩子表达不出来,大人可以尝试模仿孩子的动作和语言,可能帮助我们去准确理解孩子的体验。有的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当成孩子的感受,误导孩子去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
其次,温柔的前提是父母此时的内在状态要和谐。如果内心很愤怒焦虑,只是说着一些看似有理的或对的话,并没有容纳孩子的情绪,就不会有效果。如果把孩子抱在腿上,或坐在身旁,可能会比较有帮助,然后才是坚持。坚持的内容一定要自己相信,如果自己不相信,可能就难以有效。
事实上父母面对这种情境想要内在和谐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忙碌的职业妈妈,通常在面对孩子时更容易被磨掉耐心。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理解,看到孩子的内心情绪和感受,就更可能容纳孩子的情绪,实施有效的管教。
最后,以上的示例也只是从一般意义上帮助理解温柔的坚持,具体操作层面上一定要根据真实的孩子,和真实的父母状态进行创造。
事实上,每个亲子互动的行为背后,或清晰或模糊,都有父母自己的一套理念。对于每位父母而言,好的育儿理念是:你理解并能够纳入到你的理念之中,对于你而言就可能是好的理念,因为你能灵活使用并创造自己的方法。否则,在亲子互动实践的过程中,就可能会很分裂和纠结,这种分裂的感觉很容易摧毁做父母的信心。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