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8-04 15:43:42
刘畅(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如果把儿童比作一棵棵幼苗,那么小学就是一片生态林。在育苗过程中,我们不能强迫幼苗吸收外界“高浓度”的知识与经验,不能用训练的方法强加“灌溉”,更不能依靠外部压力来达到目的。否则,我们会抹杀儿童的求知欲与天性,使幼苗失去主动吸收营养的能力,过早凋谢。我们试图以温和的方法唤醒儿童的自主成长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其自觉吸收的本能,使儿童乐于表达、勇于实践、敢于成就自己的想法,使他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健康、持续、自然的生长。
学校文化犹如空气,无色无味,无处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激励并浸透着每一个生命体,为儿童成长提供积极的文化氛围、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细腻的生命体验。学校文化包括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就是教学设施、校园布置、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而隐性文化,则是一种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在内的“软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能够持久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的校园氛围。
在隐性文化建设上,中关村一小以“做最好的我”为核心价值选择,以葵花精神作为校园精神。在“会学习、懂生活、敢负责、能担当”的学生培养目标的激励下,每个孩子都在尽情汲取能量,努力超越自己,实现最好的“我”。走进校园,你会发现,孩子们彬彬有礼地打招呼,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遇到有困难的同学大家伸手相助,不再是因为老师的要求和监督,而是出于发自内心的自愿与自觉。
在显性文化建设上,我们设计了“数学走廊”“流动科技馆”“空中小农庄”等,让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楼道、楼梯拐角甚至楼顶空间都成为学生可随时获取学习资源的宝地。你会发现,在课间,有孩子跑到“琴坊”弹上一段钢琴曲,或到“憩园”对弈下棋;走廊上有孩子在做数学游戏;空中小农庄有学生在观察植物和昆虫……你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主动、热情和对眼前事物由衷的喜爱,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和浸润。
制度是强制,文化是自觉。建立有文化的学校生态林,就是要使儿童在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使“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使“外界要求”变为“内在需求”,使“他育”变为“自育”,以点燃儿童内心的火焰。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