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7-22 10:35:15
孩子们放暑假了,京城中小学各年级家长们却因几件均未见于报章媒体的涉及中小学教育的大事情而陡然加大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家长们一起来看看无言大师的分享吧。
第一件事情与各年级家长都有关系:是民院附中蚕食侵夺北京高考名额。
民院附中2015年取得了出色的高考成绩,600多名非京籍民族考生在京高考,全部在1本线以上,近500名600分以上,50名过北清线。此事引发了北京家长持续的散步活动,先是去北京市教委散步,之后是去教育部散步,这件事情在几年前就已被披露,只是那时该校的高考成绩还不算出色,未引发北京家长的大反感。而民院附中利用原本扶持老少边穷地区而特批在京高考的民族政策,持续多年从外地招入学习精英,终于到2015年跃居海淀高考校平均分榜眼的位置,但占用的是北京的高考名额。对北京家长雪上加霜的是,重点高校在京招生名额不断减少。
民院附中人事关系隶属于民委系统,最近民委为捍卫自己部门利益即维护民族团结政策与出面主张民族融合政策的政协民委办在部分官方及半官方媒体上言辞激烈针锋相对,即便从明年开始真正民族政策,其影响也要在2019年高考才能反映出来,今后三年用生米煮成熟饭来形容,八九不离十。
这次散步,还在持续。
第二件事与初中生家长关系更大:是北京中考成绩今年特别毛。
在各重点中学连连报喜的背后,是很多家长的悲哀,如第4中学的录取分数线是561分,(全市含加分的最高分也仅是574分),而该校中考过560分的不到40名,在2012年小升初入学人数应在500名左右。刨除不公开的各种直升外,多数孩子结果是去其他学校。好一点的重点中学录取分数线约在545分以上。半分半操场。孩子一旦有失误就很难挽回了。
人为制定的政策,总有各式各样的缺陷,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是人类社会的公理。
减负政策早就显现出副作用,只是在今年中考所表现出来的更明显,这无疑将迫使初中生象当年准备小升初统考一样把精力大量投入到反复刷题的机械劳动中。
减负政策的结果是为获取好成绩而加大了诸如反复刷题重复学习等低效工作量,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这种现象在应试体系中已不新鲜。
千百年来,在应试体系中寻找令孩子省力捷径的众多中国古人、今人都是殊途同归,找到了唯一一条捷径:凭权势拼爹。
第三件事情与准幼升小家长有关系,那就是市府东迁及中心城区再合并将对学区房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中心城区及海淀区优秀小学学区房源供应量不足,而政策性倒逼出来的刚性需求量大增,除部分被部分房地产中介公司及恶意炒作的区域外,房价在持续缓慢上涨中。
随着市府东迁,城区各牛中各牛小在通州的分校将被行政性强化,市府及直属各单位的子弟分流到通州就读的数量将与行政措施的力度成正比,但庞大的央属机关单位子弟在中心城区的优势地位将更加固化。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教育优势,除非有行政性措施予以削减否则会因马太效应而更加强化。
由于房源的紧张,过去的以校找房的方式已不太适用,家长们最近流行的俗语是:以房定校。
需要多提醒一点的是,很多菜鸟家长以为小学可以决定中学,这在目前的教改形势中,非常容易被骗。现实远比菜鸟了解的肤浅知识复杂。
第四件事情是与东城家长有关:作为教改试验田的东城区在高考、中考中的失利比以往更加明显。
多年以来,北京市教委一直是将教改下放到各区教委,随着市教委也将随市委东迁,他们精力的很大部分将被分散,而各区教委则在刚刚过去的高考、中考报喜运动中,瞬间从均衡减负的改革模式转身为高平均分高胜果的应试模式。
在今年,与兴高采烈的西城捷报相比,作为教改试验田的东城区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中考中都经历了历来最大的挫折,如与西城在中考高分段之比,在同样是各区自行判卷的情况下,由过去的1:2被拉大到了1:3,这其中有政策倒逼因素,由于2015届直升签约是在初2下学期末即在2014年年中,远远早于封区政策出台时的2015年年初,至少有20名以上放弃签约直升的东城顶尖生,被迫选择西城区作为中考考场,因而成为了西城考生,拉大东西高端差。市教委试图缩小东西差距、保护教改试验田东城区的封区政策,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起了相反效果。一直到2018年,东城在高考上落后西城的态势,只有当东西城合并以后,在新中心城区里才能掩盖,类似宣武区的成绩落后掩盖在西城区的光环之下,而崇文的分母学校又拉了东城高考的平均成绩。
由于是教改试验田,东城今年中考出现了与其他区完全不同的情况就是普通中学得意于名额分配制度,考取重点中学的分数线在530分,重点中学初中生考取好的重点高中(重点高中也有水货)的分数线在545分以上。个别的拉大到20分。在半分半操场的中考大背景下,拥20分的巨大分差很难被称为公平的录取方式。
以上几件重要事件,均未见于媒体报章,很多菜鸟即便接触到相关信息,恐也难以理解其深远意义,但把自己锻炼得耳聪目明胜过跟着房托们闭门造车。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