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5-07-17 11:20:13
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将于7月31日起施行的该计划提出,从下学期起,北京市小学和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10%的学时将用于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不再布置课外作业。
新学期课程将有诸多变化
学科调整事项 品德与生活
一、二年级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历史从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八年级学时由2学时改为1—2学时。生物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语文一、二年级由8学时调整为6-8学时。数学一、二年级由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课程)一、二年级由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体育一、二年级由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作业类型调整要求低年级作业需在课内完成,教师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 其他年级
书面作业
“一周布置一次”;书面作业应为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实践类课程的作业
鼓励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综合性课程的开设与选择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自然地理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课程计划(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
也鼓励结合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1083学时。(品生、品社、思品学科70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35学时,科学学科33学时,语文学科140学时,数学学科105学时,外语学科70学时)。
原标题:京小学初中将打破每节课惯例 10%学时用于实践活动
增强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性
学时长短: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学科课时:各学科课时与学科实践活动相配合,普遍提供了弹性选择,利于学校依据课程整体设计,进行选择。
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
课时长短可变排课将成焦点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学校不能随意改变课时长度。但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在本次方案发布前,清华附小已经开始试点长短课、大小课的结合授课。据介绍,清华附小“1+X课程”就是探索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对此,学校不仅尝试了学科内的渗透式整合,还在探索学科间的融合式整合。
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整合课程资源是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才使学校一年一度的课表编排研讨会从“你争我夺”的“抢课大战”发展到“相互配合”的“课程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向学生成长的核心素养,统筹规划原本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学科。”
学校在实践中发现,每节课40分钟已经不能满足整合课程的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固定课时,调整为长短不一的“大、中、小、微”课时。“基础课时”35分钟,强调课堂要“精学精练”。“大课时”60分钟,主要用于语文、科学等综合性课程。“创新实践课时”90分钟,用于周五下午的创新与实践等课程。“小、微课时”10或15分钟,为晨诵、习字等。“大课间”50分钟,包含眼保健操、加餐、健身大课间等。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