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 2014-12-28 23:18:01
学前教育“小学化”以及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中国的教育之痛,也是中国的教育之病。病根在于不了解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在于违背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而不自知。
由于缺少对儿童世界的深入研究和科学认识,中国的教育概念还停留在“教”知识、道德、技能的层次上,即从外部向儿童填输大量信息,这其实也是西 方传统教育的原貌。传统教育是教材本位的,想方设法通过教材将大量信息灌输给儿童,因而儿童显得知识广博。但它牺牲的是,儿童在其表现天性的生活中才能真 正实现的成长。
不过,传统教育让儿童显出基础知识扎实的表象,一直也在诱惑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每当看到有些美国人艳羡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而发起辩 论的时候,许多中国人便对自己的基础教育倍增信心,因而中国的教育改革便相应多了一份阻力。但是,美国国会和社会无论怎么辩论,都还是以儿童为本位、为中 心毫不动摇。他们的教育立场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能撼动的。
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主流背后,暗藏着些许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观念。先秦时期的《学记》中有“禁于未发”的观点,其实是说儿童的发展尚未 到位时,相应的教育是不能登场的。这是相当“现代”的教育观念,是一种主张等待的“消极教育”主张,是教育尊重儿童发展并以儿童发展为教育前提的观念。
中国的民间也有很“现代”的教育观念。目不识丁的老太太谈论孙辈什么年龄入学,她们会爱怜地说:让他“老傍老傍(江苏省丰县方言,就是再等等,让其悠然自在地再生长一段时间,直到充分成熟,多用于修辞瓜果、庄稼的成长),晚个年把再上学吧。”
这些老人的观点很了不起,她们的教育观点可能并不自觉和系统,但却暗合了卢梭的“消极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就是目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 位的“儿童本位”或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这种现代立场是尊崇儿童的天性,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儿童的生活和世界;这种现代观念是教育即自然发 展,或教育即生长,是卢梭所说的“消极教育”。
反对传统的教材中心,将教育的重心从教材或知识转移到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强调教育适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节奏和速度;尊重儿童的天性、本能、 兴趣和需要;课程设计和内容主要是为了儿童天性的自我表现和潜能表达,尽可能满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本能、兴趣和需要,强调儿童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但 同时将教育作为社会改造和国际竞争最有效的工具。
儿童本位的迷人魅力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尊重儿童的天性并帮助其充分表达,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天之予人者”即人与生俱来的最为珍贵的天性资源,最 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体的创新精神。所以,一旦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成为某个国家的教育理论核心和教育制度基础,这个国家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并因而拥 有国内各民族每个个体的最珍贵的天赋资源,每个个体就能相应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从而这个国家就可以将自己的子弟培养成现代人才和现代公民。
在西方,随着儿童教育的现代立场和现代观念的生成和成熟,反过来对西方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反哺,为西方社会提供了现代人才。从这一角度来看,说教育就是生产力,毫不夸张。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