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幼教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正文

谁动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来源:汕头日报 2015-01-30 18:10:39

说两句

  

    最近发布的一个教育报告引发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该报告将中国青少年自杀事件的主要责任归咎于竞争激烈的应试教育制度。专家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孩子付出“真爱”,许多心理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家庭社会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专家呼吁,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

  全球20%青少年有心理健康隐患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发布的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抑郁。能够引发抑郁的因素有很多,学业压力在美国等地的青少年中不算主要原因。然而,如果换到东亚,在中国、韩国等地,学业压力导致学生自杀就比较多了。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其中收录了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程平源关于去年中小学生自杀情况的研究报告。该研究对去年79例此类自杀案例进行的研究发现,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学业压力、师生冲突等类别。这类自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志力被耗尽而失控,根据意志力损耗的原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崩溃之死,由于学习压力自我耗损,导致突发自杀或者蓄谋自杀;一类为羞辱之死,在他人的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下自我耗损到一个极致,以致自杀。由学业压力导致的自杀基本上属于崩溃之死;很多师生冲突导致的自杀案例基本上属于羞辱之死

  当然,不只是学业压力才重要,家庭压力、与同龄人的交际压力等方面也同样重要。有学者曾经系统分析过学生自杀的原因,就认为非常复杂,并非因绝望而一时冲动的行为,学童身处的环境是包括多个不同的系统,如家庭、学校、朋辈及社会等,而他还分析出有自杀倾向的学生的四个特点:家庭长期不稳定和不和谐、家庭问题不断增加、一段人际关系结束、不能解决问题。

  警惕家庭“虎爪”伤及孩子

  产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心理专家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未成年人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不够,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出现严重问题,就会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其中,亲子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有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家庭教育不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会引起巨大的心理危机,需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视。

  2010年底,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讲述自己对女儿的严厉教养方式使女儿成才。其教养方式引发了关于中美教育一场大讨论,也让一众中国妈妈们既跃跃欲试又犹豫不决,是“放养”还是“圈养”?是严厉还是宽容?对于“虎妈”教育,专家说,儿童特别需要严格管教,但“虎妈”教育是灾难。“虎妈”在孩子眼里可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虎妈”式教育容易导致或诱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危机。有个叫小恒(化名)的病人,是“虎妈”教育下的典型案例。因认为父母啰嗦,从丢东西发展到打父母,最后被诊断为人格障碍,而这都起因于母亲在家里事无巨细都要管、都要说,规矩要求多,而且不允许小恒犯任何错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我市很多家长都有“虎妈情结”,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关注,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但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兴趣爱好则比较漠视。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有些家长眼中只有分,考得好,全家欢喜,其他诸如意志品质、思想修养等道德层面问题可以“一俊遮百丑”;考不好就一无是处,看不到孩子身上存在的其他优点,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保护。

  “每次大考小考,我妈妈都要问成绩,稍有下降就要追问原因,烦死了!”“我爸爸总是说,成绩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我父母从不问我喜欢做什么,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如何,只知道打听学习成绩。”······我市不少青少年在谈及压力、紧张的来源时,首先提到的都是家庭父母。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

  我国教育专家认为,在中国的家长,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中,正蔓延着一种难以自拔的群体性焦虑。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输在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线不断前移,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们真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还是第二战场?在让孩子多睡一个小时还是多上一门课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人格养成,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和实现自我。但今天许多号称爱孩子的家长,却严重违反了基本的教育准则,为了考试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到处寻找一抓就灵的方法。与美国、意大利、瑞士的同龄人相比,中国中小学生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钟,高中生少睡一个小时以上。这种望子成龙心切、操之过急、过于恐慌、揠苗助长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反教育现象,背后的教育价值观就是分数竞争、名校崇拜。

  其实有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中小学的学习成绩与他今后的社会成就没有直接关系,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远比考试成绩更重要。因为走上社会以后,真正产生影响的并不是中小学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素质和能力。

  专家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问题上应坚持“成人大于成才”的教育观,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三个要素,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进行抗挫折训练。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一是延迟满足的教育方法;二是爱孩子要敢于说不甚至惩戒;三是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四是鼓励孩子更多一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幼教网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欢迎扫描二维码
    关注奥数网微信
    ID:aoshu_2003

热点专题

  • 幼儿园教学课件:奇特的建筑
  • 幼儿教学课件:小鱼的梦
  • 河头幼儿园“帮水宝宝搬家”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认识时间

[幼儿园英语课件]幼儿园英语课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资讯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择校

幼升小指导

学区房

幼升小真题

重点小学

上海小学

广州小学

深圳小学

成都小学

武汉小学

南京小学

北京一类幼儿园

海淀区幼儿园

西城区幼儿园

东城区幼儿园

朝阳区幼儿园

其他区幼儿园

幼儿园资讯

教师园地

幼儿园说课稿

幼儿园教案

教学论文

幼儿园课件

幼儿园教师心得

幼儿园评语

少儿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园必读

潜能开发

艺术培养

家庭教育

儿童乐园

科普知识

图书推荐

睡前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唐诗宋词

孕育指南

时尚妈咪

健康宝贝

美食厨房

趣味数学

健康饮食

专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