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 2014-04-23 16:28:16
实践起点:尊重儿童的闲暇需要
我国当前的儿童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闲暇的。从应然状态讲,尚未成年的儿童应该处在人生最美好的闲暇阶段,即无条件闲暇时期。但事实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忙,且不说当前儿童沉重的课业负担和课外“特长”、“兴趣”学习负担,甚至在幼儿园的兴趣班课表上,科目之繁多也令人吃惊!儿童的闲暇时间已严重受到成人的挤压,教育已简化为知识储存、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闲暇需要。正因为对闲暇的忽略,我国的儿童教育并不承担闲暇教育的功能。
从生命的视野看闲暇教育,儿童成长需要闲暇。闲暇对儿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闲暇和娱乐、营养、居住环境一样,都是儿童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作为儿童个人所拥有的闲暇,对于促进其道德、智力和个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德育方面,它给儿童提供了反思自身闲暇活动的时空,丰富了其精神世界。在智力发展方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愿望等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人。在个性塑造方面,闲暇活动以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与我们学校教育中的课堂学习相区别。正因为闲暇对于儿童的重要性,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31条明确规定儿童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和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的权利。我国2011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也对此作了规定。
我们正是在透视儿童教育问题、把握儿童闲暇需要的基础上,来思考儿童闲暇教育的实践起点问题。当前的教育造成了儿童学业负担过重,闲暇时间被变相掠夺,身心资源被过度透支,闲暇需要被无情压抑等反生命的教育现象,闲暇教育正是一种在这一基点上主动对学校教育的弥补和纠偏。
核心内涵:培养儿童的优质休闲能力
如何充分利用儿童个人闲暇这一重要的成长资源,是当今闲暇教育的核心问题。闲暇教育学者J.曼蒂曾说,“改变了某个民族的闲暇品性就可以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个性和这个民族的效率。因此,闲暇教育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不是一个附带的任务”。闲暇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培养占有闲暇时间的主体,获得优质休闲能力,从而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
优质休闲是20世纪80年代休闲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责任。优质休闲是人的整体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休闲素养。休闲生活存在层次高低之分,休闲学专家纳什指出,休闲是有等级序列的,按照质量的从低到高,分为反社会行为、伤害自我、消磨时间、欣赏性参与、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参与六个层次。从这个等级序列中可以看出,在闲暇的时间里,优质休闲即从事提升生命质量的活动。因此,只有优质休闲才能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儿童去认识、理解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不但使他们知道“何以为生”,更能使他们懂得“为何而生”,进而获得生存的价值向度,建立起儿童特有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走进生命成长的乐园。
如何培养儿童的优质休闲能力呢?首先,要尽快把闲暇教育纳入我国公共教育体系中去,纳入政府教育决策的视野中去,并落实到学校教育的规划中。就当前而言,闲暇教育应纳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视野中加以考察。其次,要明确闲暇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从本源上讲,闲暇与教育密不可分。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闲暇教育只有纳入规范化的课程体系才有可靠的载体。为此,学校教育应当系统地设计课程和教学内容,在考虑独立形态校本课程的同时,更要精心设计渗透形态的课程,即在其他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中渗透闲暇教育的思想和理念。
终极目标:观照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
闲暇教育,其要旨是尊重儿童的生命自由意志和闲暇需要,培养儿童的优质休闲能力,丰富儿童的闲暇生活,而其终极目的则是引领和帮助每个儿童身心的自由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因为闲暇的本质是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本质,所以自由的人是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君子之教”中,还是西方所倡导的“自由教育”中,都是属于贵族阶层的,而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它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真正的闲暇教育,顺应儿童的天性,呵护生命的自由意志,尊重儿童的闲暇需要,恢复儿童的闲暇“心力”,还给儿童自由舒展的时间与空间。
当前,教育部出台十条规定,为小学生“减负”,从本质上说,是为失去过多闲暇或根本就没有闲暇的儿童赢回闲暇,还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给他们以自由和充分选择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把儿童的闲暇看做一种时间资源的浪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发展的人。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认为闲暇教育是促进儿童自由和谐发展的关键环节,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是闲暇教育的终极追求。
相关推荐: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奥数网公众号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幼教网,幼儿教育我们一路陪伴同行!>>点击查看